
作者:侯怀银
页数:40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32555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教育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展望未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学如何继往开来,接力发展,需要我们很好地去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准确定位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水平,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该套丛书以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发展研究”为依托,集合全国教育学科各学科专业领军专家,作者队伍强大。从学理层面来看,教育学史越来越凸显其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既是为了镜鉴现实,为了推动教育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又是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为了保存和传播教育学发展的积淀。从读者需求方面来看,研究和学习教育学的人需要很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史,明确自己研究的基础和学科定位。该丛书总共12卷本,每本书预计20万字,全套丛书预计240万字左右。
作者简介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学原理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本书特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套丛书给我们提供了两面镜子,不仅带你领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年来教育学的发展史,更能让你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人以前做了什么,现在还需要做些什么。本丛书系统梳理前人之思,深刻反思未来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方向,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哲学的中断(1949-1978年)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中断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曲折探索
第二章 教育哲学的重建与发展(1978-2019年)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重建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学科要素
第三节 教育哲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反思
第四节 教育哲学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教育本质论研究
第一节 以苏为师:教育本质探讨的引进期(1949-1978年)
第二节 功用与属性:教育本质研究的争鸣期(1978-1991年)
第三节 方法与多元:教育本质研究的明晰期(1992-2003年)
第四节 质疑与反思:教育本质研究的深入期(2004-2019年)
第五节 教育本质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教育价值论研究
第一节 教育政治价值的主导地位(1949-1976年)
第二节 以教育的经济价值为中心(1977-1999年)
第三节 教育以人的价值为本(2000-2019年)
第四节 教育价值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五章 教育人性论研究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初步探讨(1949-1976年)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再探和争论(1977-1999年)
第三节 教育人性研究的全面丰富(2000-2019年)
第四节 教育人性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教育主体论研究
第一节 引导与主动:教育主体观念的萌芽状态(1949-1977年)
第二节 谁是主体:教育主体的争鸣(1978-1990年)
第三节 培养学生主体性:主体教育哲学(1991-1999年)
第四节 关注主体间性:主体教育哲学的深化(2000-2019年)
第五节 教育主体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七章 教学认识论研究
第一节 教学特殊认识说:教学认识论的初步探讨(1949-1976年)
第二节 形成理论体系:教学认识论的重建(1977-2000年)
第三节 教学认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2001-2019年)
第四节 教学认识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八章 德育论研究
第一节 德育论研究的“苏联化”改造(1949-1955年)
第二节 德育论研究的“中国化”探索(1956-1977年)
第三节 德育论研究的重建与转型(1978-1999年)
第四节 中国德育模式多样化(2000-2019年)
第五节 德育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范畴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十章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研究
第一节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本学科发展大事记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中断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曲折探索
第二章 教育哲学的重建与发展(1978-2019年)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重建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学科要素
第三节 教育哲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反思
第四节 教育哲学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教育本质论研究
第一节 以苏为师:教育本质探讨的引进期(1949-1978年)
第二节 功用与属性:教育本质研究的争鸣期(1978-1991年)
第三节 方法与多元:教育本质研究的明晰期(1992-2003年)
第四节 质疑与反思:教育本质研究的深入期(2004-2019年)
第五节 教育本质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教育价值论研究
第一节 教育政治价值的主导地位(1949-1976年)
第二节 以教育的经济价值为中心(1977-1999年)
第三节 教育以人的价值为本(2000-2019年)
第四节 教育价值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五章 教育人性论研究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初步探讨(1949-1976年)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再探和争论(1977-1999年)
第三节 教育人性研究的全面丰富(2000-2019年)
第四节 教育人性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教育主体论研究
第一节 引导与主动:教育主体观念的萌芽状态(1949-1977年)
第二节 谁是主体:教育主体的争鸣(1978-1990年)
第三节 培养学生主体性:主体教育哲学(1991-1999年)
第四节 关注主体间性:主体教育哲学的深化(2000-2019年)
第五节 教育主体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七章 教学认识论研究
第一节 教学特殊认识说:教学认识论的初步探讨(1949-1976年)
第二节 形成理论体系:教学认识论的重建(1977-2000年)
第三节 教学认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2001-2019年)
第四节 教学认识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八章 德育论研究
第一节 德育论研究的“苏联化”改造(1949-1955年)
第二节 德育论研究的“中国化”探索(1956-1977年)
第三节 德育论研究的重建与转型(1978-1999年)
第四节 中国德育模式多样化(2000-2019年)
第五节 德育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范畴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十章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研究
第一节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本学科发展大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