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松年
页数:174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041382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本书特色
级教师领衔打造
教学智慧与灵感的碰撞
疑难→策略→点评
节选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满腔的工
作热情,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教学第一线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
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解读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追求课堂教学实效,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本丛书正是在此基础上,汇集了北京地区
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疑难问题在操作性层面
上给予了解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借鉴价值,是提高一线教师学科素养和教
学素质的优质教学资料。
本丛书从课堂教学操作性层面上,紧紧抓住教学疑难问题,聚焦于备课、
讲解、设问、导入等常规教学环节和教学功力中的难点、重点及创新点,并把
优化教学过程、追求教学实效作为解决疑难问题的中心目标和出发点,从教学
艺术的高度解决疑难问题。丛书的编著者们在解读新课程教学疑难问题的过程
中,理解和运用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解读和完善了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提
高了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质,是对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有
益尝试。本丛书是教师自修教学艺术和校本进修的优质读本。
本丛书的作者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具有骨干教师的鲜明引领作
用。他们解读的教学疑难问题,不仅具有操作性、实践性,而且具有典型教学
个案的普遍价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创造优质课例,并在
此过程中解读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方法。本书所涉及的教学
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解决策略又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因此,此丛书对于一
线教师极具参考价值,可辅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智慧和灵感,创造优质
课堂。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丛书编委会
2007年8月于北京
13.如何把握设问的契机?
疑难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提问和调整教学状态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设问的时效性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讲时效的设问,不仅能够促进师
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和进度,灵活有效地推动教
学流程向前拓展,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注意力,培养良好
的思维习惯,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怎样解决课堂设问的时效性,是广大教
师正在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疑难问题。
解决策略
按照教师设问的施教程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来把握设问的
契机。
一、课前“窗口嘹望”设疑法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文章的标题就是解读文章的“窗口”。有两
种情况供选择。
(1)看题目,推想文章内容。用于教师讲授第一课时,且学生没有预习过程,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来猜想文章内容,这样就极大地调动
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
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
(2)补充题目修饰语设疑,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常用于教师讲授之前布置
学生预习或自学阶段的设疑。目的在于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集中注意力,激发学
习动机。所设问题一般较浅显,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如讲授《白雪公主》,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设疑:“——的白雪
公主”。需要板书进行配合,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有效地诱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
课前设疑需要注意的是,文体不同,切人点各有侧重。写人记事的文章在
人物性格、精神品质或中心事件处设疑;说明文重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上;而
议论文则要明白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态度或主张;散文的精髓又总是离不开作
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上启发诱导式设疑
师生分析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时常常用到这种设问。由于课型不同,
分析文章思路也有所不同,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供选择。
(1)“层层剥笋”设疑法。教师应采用连续“套问”的方法,提出一系
列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方法用于教师讲解逻辑推理
严密的说明性文章,在理清作者思路时用到。
如《中国石拱桥》,虽然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但作者的思路需要
一连串的设问来理清。由一般的桥引到石拱桥,然后由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分析到代表性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等。这样学生才会对说明对象及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和历史悠久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2)“抛砖引玉”式设疑。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的重要体现。这种
设疑带有较强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教学中有时出现貌似棘手的细节问题,容易
让学生感到扑朔迷离。它可能有多种答案可供选择,究竟孰是孰非,教师不急
于表态,而是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找到正确答案。
如《驿路梨花》一文中,初一学生可能对“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有疑
问:到底是梨花姐妹还是解放军叔叔,瑶族老人还是“我”和老余?当学生
陷入僵局时教师应当抛砖引玉:小茅屋的主人是特定的一个人吗?学生便会
恍然大悟,跳出常规的圈子,深刻领悟到小茅屋的主人就是所有得到服务的
过路人。这样帮助学生畅通思路,开拓思维。还有一种突破性点拨,对于那
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只要稍加点拨,便能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加深认
识。对《驿路梨花》中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的理解,学生只要明白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就会领悟到是指助人为乐的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三、课后设疑法
目的在于延伸拓展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常用于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教
学专题之后,有两种方法供选择。
(1)比较式设疑。完成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之后,就词句、段落、文体
或写作特点等内容设计横向和纵向的问题,使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
辨过程中加深理解,增进思维。但教学内容之间往往要有横比和纵比的若干个
点,教师可找准这些点进行设疑,让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完成。这样的设疑
会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内容,使知识系统化,认识深刻化。
如教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观刈麦》后,就可以从内容或形式
上辨析两首诗的异同,学生很容易看出,从内容上说,主题思想具有一致
性,都是反映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劳而不得的境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
人民的同情。如《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和《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就有异曲同工之妙。不
同的地方是,《观刈麦》作者白居易把矛头指向封建地主阶级,而《卖炭
翁》则把矛头指向上层统治阶级,对封建皇帝进行了谴责。
(2)“再创辉煌”式设疑。这种方式就是归结式设疑的升华和再创造,适
用于完成一项教学内容之后。它可以使学生在巩固教学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再创造。
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明确,即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
视的人。教师可以继续设疑:商人怎样回答才能更加突出赫耳墨斯膨胀的虚
荣心理?这样将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
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学生的“创作”也将会带来不曾预想的精彩。
(苏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