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松年
页数:144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41390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nbsp; 书 序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丛书(高中版)”是为高中教师有
效实施新课程、创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而编写的。本丛书集中提炼了高中新课
改实验区骨干教师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典型个案,并在课堂教学操作性层面
上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疑准问题给予解读。本丛书可作为高中教师专业化培训
用书。
本丛书的最大特点是依据高中新课改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有效解读教学
疑难问题,引导教师开展优质高效课堂教学。高中教学具有目标性、共通性、
信息性、经验性和竞争性五大基本特征,本丛书凸显了这些显著特征。
高中教学的目标性特征非常显著。高中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全面贯彻党的
新时期教育方针,为高等学校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源,是使人口资源优势
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性教育环节之一。高中教学以高考考查标准作为教
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标准,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显著区别。
高中课堂的知识性教学具有贯通性特征。在知识、文化的理解能力教学
中,关键在于把握知识的综合性和贯通性。应该说,高中单元教学设计和单元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和基本要求。
高中教学具有强烈的信息性特征。高中教学的备课和教学设计,需要以科
学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和社会关注热点、焦点等问题来更新和丰
,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要准确把握高考信息,使教学更加
突出重点、寻求有效训练学生的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学习效率。
高中教学需要有效教学的丰富经验,因而具有显著的经验性特征。中青年
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必须善于积累和借鉴高中教学的优秀典型经验,必须积累教
学实践中的有效教学知识,必须善于协作和交流教学经验,以高度的教育责任
感和教学责任心有效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效益。
高中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竞争性特征。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而言,对其教
学质量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本校范围内,而且有校际间、区域内和区域间的
横向比较。由于高考的存在,更凸显了竞争意识和竞争动力。竞争并非竞赛,
它的最大特点是人的满意不满意,是学生能否成材的优胜劣汰。讲得再通俗一
些,最终的质量是拿高考成绩说话,在高考成绩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客观标准
决定着高中教学的竞争性。
每一位高中教师都是依据高中教学的五大特征实施有效教学,也正因为有
这些特征,引发了高中教学的疑难问题需要从课堂教学操作性层面上给予解
读,而这种解读也体现了高中教学的这些特征。
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学素养。
能否实施有效教学、创造优质高效课堂,有效解决教学教育中的疑难问
题,看起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问题,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师德水平
和德育能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责任心、
责任感,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师德感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水平与
德育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动力,是潜心钻研教学、静心解决教学疑难问
题、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和效率的整体性提高,并非智力因素起
着决定作用,而是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如学习的价值感、意志品质、理
想抱负、情感态度等。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德育为先,才能使学生与教师有效合
作,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实旺盛的学习动力,扩展学习需求,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德育功能,是解决有效教学疑难问题
的根本所在。
当然,在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的
同时,不能不强调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性。要解决高中新课程有效
教学疑难问题,必须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理念
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各种形式的有效教师培训,必须把提高教师教
学专业化水平的工作高度重视起来。特别是一些高中学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越
来越大,他们自然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毕竟教学经验不足,实践性的教学能力
和教学艺术水平还有待提高,能否有效提高这一群体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水
平,直接决定着能否提高学校的整体性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解决教学疑难问题,要从有效教学课堂规范的基
本素养抓起,具体包括:使学生有效预习的教学素养,使学生进入和保持最佳
学习状态的导入教学素养,使学生茅塞顿开的精讲教学素养,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典型例题讲解素养,使学生有效训练的解题辅导素养和精彩小
结能力,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归纳教学素养等。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素养和解
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必须使教学素养的提高和
师德建设聚焦于课堂这一主渠道,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要防止进入教学管理
的种种误区,特别是烦琐复杂,使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花
架子的教学评价、竞赛、评比的种种误区。需要的是以教学规范和有效教学理
念简化课堂环节,突出有效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最佳学习状态下,能深入理解
学习内容,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通过有效
课堂训练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此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相互促
进,在有效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同时,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从而达成有
效教学的目标,使教师的有效教学素养和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整
体性提高。
综上所述,本丛书的显著特色是以解决新课程有效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为依
托,贯穿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以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建设和教学素养提高
为目标,在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的高度上提供了典型的教学个案和可借鉴的教
学经验;突出的特点是有极强的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性。
坦率地讲,本丛书不可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切疑难问题,只是针对教
学素养和教育素质方面生成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操作性解读。在此,真诚感谢在
丛书编写和审校过程中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指导。
疑难问题
在高考竞争中,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掌握探究学习能力,
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
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并在高考
命题中体现对这一能力的考查。鉴于此,通过物理实验培养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物理实验的研究应该转
向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如何在有效教学中实现这一
点,是一个普遍性的教学疑难问题。
解决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思路是利用实验来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来探究物理的部分定义、定理等
物理内容。
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众所周知,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解决
问题可依据教材上的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还需要较强的能力和勇气,需要有想象力和创造
力。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有一定学习价值的问
题的能力,并将之视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如何
解决问题,如果问题的条件变了会有什么变化,物理条件的
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情况,有何借鉴价值,等等,并要深入
思考进一步探究的可能性,引导学生发现有学习价值的问
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
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能从较高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实验的有关
问题,使实验的操作和进行达成预期目标。
还应引导学生分组,在小组中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效参与,把自己的有效想
法和做法表现出来,并使学习问题暴露出来,从而使实验操作更具有针对性。
二、通过实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物理实验的关键一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物理实验中必须得到高度
重视,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可以使学生
们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观察中要要求学生有条理、有系统地获
取信息,提高观察效率,让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电磁感应实验中,可引导学生研究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让他们
知道偏转的方向和什么有关,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实验中可提出
问题:(1)小线圈在向大线圈中插的时候,电表的指针为什么偏转?(2)电
表指针的偏转和什么物理量有关?(3)电键的闭合与断开以及回路中电阻的
变大和变小都有哪些相关联的现象?这样使观察和思考相互渗透,可收到很好
的实验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三、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准备并最终完成一些相对简单但有探究价值的实
验项目,训练学生的设计、创新与探究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做起。
(1)用身边有限的器材,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达到教师的统一
要求。比如,现有一个电源、一个电压表、一个电阻、两只电键和若干导线,
用不同方法测出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
(2)利用身边有限的实验器材,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设计出不同的实验
过程和步骤,并说明操作方法。比如,给你一根米尺、一段细线和一盒金属钩
码,你能做出哪些实验?
(3)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比如,测玩具手枪子弹射出的速度,
测电流表(或电压表)的内阻,测定水的折射率等。 .
(4)根据平时所学的知识和所学的物理规律,通过外部观察、测试,设
计所需要的实验,达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遵循这些基本的规律和方
法,可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步提高。
点评
物理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
究能力有着天然的优势。我们做实验的目的不是为实验而实验,而是
要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二联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等综合
能力 应当注意的是,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要注
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观察和记录方法,÷预防操作事故发生,
杜绝伤害性事件,一同时应注意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已学知识的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