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兆桐
页数:239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41390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nbsp; 书 序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丛书(高中版)”是为高中教师有
效实施新课程、创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而编写的。本丛书集中提炼了高中新课
改实验区骨干教师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典型个案,并在课堂教学操作性层面
上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疑难问题给予解读。本丛书可作为高中教师专业化培训
用书。
本丛书的最大特点是依据高中新课改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有效解读教学
疑难问题,引导教师开展优质高效课堂教学。高中教学具有目标性、共通性、
信息性、经验性和竞争性五大基本特征,本丛书凸显了这些显著特征。
高中教学的目标性特征非常显著。高中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全面贯彻党的
新时期教育方针,为高等学校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源,是使人口资源优势
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性教育环节之一。高中教学以高考考查标准作为教
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标准,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显著区别。
高中课堂的知识性教学具有贯通性特征。在知识、文化的理解能力教学
中,关键在于把握知识的综合性和贯通性。应该说,高中单元教学设计和单元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和基本要求。
高中教学具有强烈的信息性特征。高中教学的备课和教学设计,需要以科
学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和社会关注热点、焦点等问题来更新和丰
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要准确把握高考信息,使教学更加
突出重点、寻求有效训练学生的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学习效率。
高中教学需要有效教学的丰富经验,因而具有显著的经验性特征。中青年
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必须善于积累和借鉴高中教学的优秀典型经验,必须积累教
学实践中的有效教学知识,必须善于协作和交流教学经验,以高度的教育责任
感和教学责任心有效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效益。
高中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竞争性特征。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而言,对其教
学质量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本校范围内,而且有校际间、区域内和区域间的
横向比较。由于高考的存在,更凸显了竞争意识和竞争动力。竞争并非竞赛,
它的最大特点是人的满意不满意,是学生能否成材的优胜劣汰。讲得再通俗一
些,最终的质量是拿高考成绩说话,在高考成绩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客观标准
决定着高中教学的竞争性。
每一位高中教师都是依据高中教学的五大特征实施有效教学,也正因为有
这些特征,引发了高中教学的疑难问题需要从课堂教学操作性层面上给予解
读,而这种解读也体现了高中教学的这些特征。
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学素养。
能否实施有效教学、创造优质高效课堂,有效解决教学教育中的疑难问
题,看起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问题,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师德水平
和德育能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责任心、
责任感,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师德感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水平与
德育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动力,是潜心钻研教学、静心解决教学疑难问
题、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和效率的整体性提高,并非智力因素起
着决定作用,而是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如学习的价值感、意志品质、理
想抱负、情感态度等。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德育为先,才能使学生与教师有效合
作,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实旺盛的学习动力,扩展学习需求,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德育功能,是解决有效教学疑难问题
的根本所在。
当然,在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的
同时,不能不强调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性。要解决高中新课程有效
教学疑难问题,必须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理念
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各种形式的有效教师培训,必须把提高教师教
学专业化水平的工作高度重视起来。特别是一些高中学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越
来越大,他们自然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毕竟教学经验不足,实践性的教学能力
和教学艺术水平还有待提高,能否有效提高这一群体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水
平,直接决定着能否提高学校的整体性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解决教学疑难问题,要从有效教学课堂规范的基
本素养抓起,具体包括:使学生有效预习的教学素养,使学生进入和保持最佳
学习状态的导入教学素养,使学生茅塞顿开的精讲教学素养,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典型例题讲解素养,使学生有效训练的解题辅导素养和精彩小
结能力,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归纳教学素养等。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素养和解
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必须使教学素养的提高和
师德建设聚焦于课堂这一主渠道,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要防止进入教学管理
的种种误区,特别是烦琐复杂,使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花
架子的教学评价、竞赛、评比的种种误区。需要的是以教学规范和有效教学理
念简化课堂环节,突出有效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最佳学习状态下,能深入理解
学习内容,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通过有效
课堂训练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此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相互促
进,在有效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同时,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从而达成有
效教学的目标,使教师的有效教学素养和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整
体性提高。
综上所述,本丛书的显著特色是以解决新课程有效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为依
托,贯穿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以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建设和教学素养提高
为目标,在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的高度上提供了典型的教学个案和可借鉴的教
学经验;突出的特点是有极强的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性。
坦率地讲,本丛书不可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切疑难问题,只是针对教
学素养和教育素质方面生成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操作性解读。在此,真诚感谢在
丛书编写和审校过程中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指导。
6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疑难问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
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
查等多种资源、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
动地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
种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更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
综合性等特征,这是它与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可以说,
探究性学习是基础,而研究性学习则是进一步升华。当前在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
以从根本上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
学生。但在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还处于
探索之中,如何指导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便成
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难题。
解决策略
一、选择研究课题
选择研究课题,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一
步。课题的选择一般有两种途径:教师提供(新高中历史教
学大纲就附了部分参考题目)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
择。研究课题内容大致也可分为两种: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
和以生活实践为内容的题目。
研究性学习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
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是举办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讲座,让
学生知道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二是在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向课本、
专家和教师提出质疑,倡导求异创新精神,营造一种研究气
氛。当学生积累了一定历史知识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
课文或自行搜集、阅读有关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教师要加强对
学生的指导,尽可能帮助学生确定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课题。
总之,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任务之一。这些“问题”的来源是多
渠道、多方面的,可以是中学历史教材有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社会生
活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对历史结论的再“研究”,也可以是对未知问题的探
索和创新;可以选择历史学科问题,也可以表现为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下面列出一些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供广大师生参考。
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研究
3.浅析中国近代化的曲折进程
4.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
5.新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研究
6.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分析
7.浅谈儒家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8.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世界的积极作用研究
9.南京大屠杀
10.圆明园研究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12.国企改革问题研究
13.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为什么会遭飞机撞击
14.核问题的由来及解决策略
15.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二、确定研究方式
学生在确定好研究课题后,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搜集资料、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根据课题设
计研究方式上。
高中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式、调
查研究式、猜想研究式、比较研究式、思辨研究式等;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有:
历史小论文、专题调查报告、专题历史资料汇编等。研究的方式视课题内容而
定,下面主要谈一下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方式,可供参考。
(一)文献研究
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提炼信息,尽
可能多地获取与课题有关的有效信息,证明或建立自己的学术观点。一般而
言,学术性较强的研究课题,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文献研究的研究方式。
例如,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趋势一题,是在课本基础上的拓展,学生只
有在查阅大量有关台湾问题的论文或者专著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掌握第一手或
第二手研究资料,并重新整合自己所占有的材料后,才能对台湾问题有更清楚
透彻的理解和把握;也只有弄清台湾问题的由来和现状,才能分析台湾问题的
发展走势;而且,只有对台湾问题的历史研究到一定程度,才能提出台湾问题
的解决思路,预测台湾问题的发展趋势。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了解和
在此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探求。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调查研究方式,主要
是指对历史遗物、遗迹、遗址进行考察,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家、学者和普通
人进行调查访谈等。这种调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体验f青绪,调动学生原有的
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不仅能使学生直接获得第一手或近乎第一手的研究材料,
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历史情感,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和野蛮,某教师发动学生设
计调查表,调查普通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使学生震惊,很多
人竟然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学生从中进一步感悟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激发
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再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课题,也可以采用调查研
究的方式,学生可从对家庭、亲属、邻里的调查访谈中,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变迁,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
果.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生活变迁的原因等,鼓励学生分析更深广的历
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