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季春梅著
页数:232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51365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研究选取了S省H县的H中学作为研究开展的地点,论述了城市家庭在未能获得城市很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在“尴尬”的城市教育和备受争议的县中教育之间做出选择,辗转县城,利用其自身资源的相对优势来为子女获得县城优质教育资源,很终实现城市家庭所期望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跟随城市借读生进入学校、课堂,对异地借读过程中的互动和行为策略加以阐述,细致描述了异地借读形成过程中当地政府、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资源转换机制,指出该选择行动的结果是城市子女的成才、成人以及对农村教育的挤出。
作者简介
季春梅,江苏南通人,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育社会学。现任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主持和参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苏省基础教育校长队伍现状及发展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哲社重点课题“江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治理研究”、教育部人事司委托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研究”(2010-2011)、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世纪国家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研究”。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1-2012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15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流动站。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可行性与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教育获得的国外相关研究
第二节 教育获得的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教育作为社会地位获得工具的研究
第四节 相关理论
第三章 关于异地借读的初始叙述
第一节 一段辗转的经历
第二节 县城的最高学府
第三节 尴尬的城市教育
第四章 异地借读与城市家庭的教育选择
第一节 城市家庭对子女学业的期望
第二节 城市家庭对子女品性的期望
第三节 影响城市家庭教育期望的因素
第四节 城市家庭的教育选择
第五章 异地借读与城市学生的进入
第一节 城市学生的县中适应状况
第二节 城市家庭对子女适应的影响
第六章 异地借读与资源转换
第一节 政府:影响异地借读的制度资源
第二节 学校:影响异地借读的组织资源
第三节 县中的教师:影响异地借读的人力资源
第四节 城市家长:影响异地借读的社会资源
第七章 异地借读的结果
第一节 成“才”和成“人”
第二节 对农村教育的挤压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H中学津贴发放标准
附录2:访谈城市家长情况表
后记
节选
《辗转的教育:异地借读与教育获得》: 第一节 教育获得的国外相关研究 一、研究内容在现代社会,社会流动研究很早之前就引发了学者的关注。教育是将父母的社会地位转移给子女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索罗金等早期学者们主要关注了社会分层与教育的一般性关系,较为偏重思辨和理论推理。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突破了研究方法上的瓶颈,实证性的经验研究迅速发展,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起来。 布劳和邓肯①开创了经验研究的先河,是美国首先用经验研究来验证假设中的教育转化功能的学者,他们将社会流动的分析视为职业地位获得的过程。他们提出的模型证明了父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与儿子的教育、初职工作和现职工作获得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统计结果显示:父亲的教育程度对儿子的初职工作以及现职工作的职业地位并无直接影响,而是间接通过父亲的职业和儿子的教育来产生影响。父亲的职业地位也通过对儿子的教育和初始工作的影响而间接决定了儿子当前的职业地位。同时,对儿子的职业成就影响最大的还是本人教育程度,决定系数约为0.4。父亲的教育程度与职业地位一共解释了儿子教育程度变异量的26%。父亲的职业地位、儿子的教育程度以及初职工作解释了儿子职业地位变异量的43%。在这一研究中,出身对教育的决定价值占1/4左右。总之,通过路径分析模型,他们将代际传承分解为代际的直接继承和间接继承两个部分,指出现代社会代际社会地位传承的主要方式和机制是以教育为中介的间接继承。在现代社会日益绩效化的背景下,家庭地位传递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育的间接转化,即父代职业地位对子代职业地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子代教育获得过程中,通过教育获得间接转化。 布劳和邓肯的经典研究揭示了在工业社会里,成就标准(表现为教育成就)日益影响着对更高阶层的职业地位的获得,并实现了教育获得研究和地位获得研究的结合。这种结合表明在工业社会里,教育正是优势阶层社会地位的隐蔽的传递机制。同时代公布的科尔曼报告证明了布劳和邓肯的研究结论。这个报告通过收集美国3000多所学校、65万名学生和7万名教师的相关数据,表明在诸多因素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如社会经济状况等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而学校和教师特征则只有很小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