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研究

封面

作者:杨圣明

页数:28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721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丛书》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研究三方面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着重于完整、准确地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包括时代历史背景、重要概念、基本观点、主要结论等。  二,中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的研究。着重于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的争论、研究和新的理论探索,包括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各方的主要观点、争论结果、对后世的影响等。  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即“四个分清”。从总体上阐明本课题组关于经典作家基本观点及相关研究和争论的结论性看法,努力回答中央提出的“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目录

编者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与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十大创新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基本观点研究
第一节 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
第三节 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教条式理解
第四节 附加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五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同其他价值理论的界限

第三章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基本观点研究
第一节 必须长期坚持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问题
第三节 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四章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争鸣
第一节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争论
第二节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争议
第三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争论
第四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争论
第五节 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问题的争论
第六节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问题的争论

第五章 国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争鸣
第一节 1995年“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第二节 国内学者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争鸣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问题的理论争鸣
第四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中是否存在剥削问题的争鸣
第五节 21世纪初关于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问题的争鸣

第六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国际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国际价值理论的争论
第四节 关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讨论会发言选登

节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丛书》:  四、关于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理论  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价值形式,又称交换价值,或价值表现。研究这个问题,马克思是第一人。他写道:“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谜就会随着消失。”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什么不研究价值形式呢?马克思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缺点之一,就是它始终不能从商品的分析,而特别是商品价值的分析中,发现那种正是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恰恰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优秀的代表人物,象亚·斯密和李嘉图,把价值形式看成一种完全无关紧要的东西或在商品本性之外存在的东西。这不仅仅因为价值量的分析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因此,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以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那就必然会忽落价值形式的特殊性,从而忽视商品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资本形式等等的特殊性。”③正是这种深层次的原因,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论是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都不可能把价值与价值形式区别开来,甚至把价值与交换价值、价格等混淆起来。这个问题直至今日的西方经济学家也丝毫没有前进一步。  马克思主要考察了四种价值形式,或者说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这就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又称价格形式)。在以上这四种价值形式中,第一个价值形式即简单价值形式(20码麻布=1件上衣),看起来很简单,但分析起来不容易。为什么呢?马克思指出:它“是货币形式的胚胎”。“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因此,分析这个形式确实困难。”①对于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的分析,列宁曾经作出高度评价。他说,马克思的分析“所有的抽象的、有时好像是纯粹演绎式的叙述,实际上是再现了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史的大量实际材料”②。  马克思通过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分析,深刻论证和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并将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最终创立了科学的货币理论。这种货币理论的内容主要有:1.货币起源理论。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人类先哲几千年来争论的话题,谁也未解开这个“货币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中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把这个谜称为货币拜物教。他认为,货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是从解决商品交换中的矛盾而产生的,是随着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而出现的。马克思写道:“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③对这三个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交换过程)中给予了科学回答。2.货币本质理论。货币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性在于,以自身的使用价值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能够等同于其他一切商品。这是货币万能论的根源,是货币拜物教的根源。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00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