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金海、李惠斌主编
页数:32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721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选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一般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研究三方面内容:靠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着重于完整、准确地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包括时代历史背景、重要概念、基本观点、主要结论等。第二, 中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的研究。着重于研究靠前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的争论、研究和新的理论探索,包括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各方的主要观点、争论结果、对后世的影响等。第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即“四个分清”。从总体上阐明本课题组关于经典作家基本观点及相关研究和争论的结论性看法,努力回答中央提出的“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一般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第三节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命运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若干特征的前瞻性论述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关于研究和考察未来社会的方法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替代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过渡和并存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部分 国内外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上的争论
第四章 国内外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争论
第一节 国外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 国内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争论
第五章 国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问题的争论
第一节 国外关于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 国内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问题的争论
第三部分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一般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 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努力做到“四个分清”
第一节 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第三节 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第四节 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附件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摘编
附件二 相关研究成果
后记
节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一般理论的基本观点研究》: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又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列宁领导的党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曾经试图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提出的关于未来新社会的若干预测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反思。他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他深刻地分析了不能用战时共产主义的思路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并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恢复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的迫切需要,大胆地突破对科学社会主义个别论断的教条式解释,提出了新的见解。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其一,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列宁特别强调实践对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意义。首先,他告诫全党,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只能依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而不能单纯依靠一般公式、一般原理或一般原则,因为“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①。列宁反复强调:“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②其次,列宁认为必须研究俄国的具体情况,探寻一条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列宁反复指出,俄国是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形迥然不同,所以必须经过特殊的过渡阶段才能走向社会主义。列宁要求全党研究俄国革命的特殊条件和革命发展的特殊道路。最后,列宁强调要大胆实验,不怕挫折,通过实验逐步掌握规律,并在挫折和错误中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指出:“我们初次从事新的事业,聪明才智从哪里来呢?我们这样试试,那样试试。我们曾随波逐流,因为那时区分不出正确的东西和不正确的东西,要做到能够区分是需要时间的。”①他还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准备好遭挫折、犯错误,“我们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②。 其二,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③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还落后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列宁从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个宏伟任务。他深刻地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认为这是需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逐步实现的目标,“但这个事业已经开始,这是最主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