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吕慈仙
页数:361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36673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类的心理活动既丰富多彩,又复杂多变;既神秘玄奥,又有现实基础,充满着迷人的魅力,引人不懈探索。恩格斯就曾将人类的心理活动誉为地球上Z美丽的花朵,他有一句名言——“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Z美丽的花朵”。 心理学就是研究地球上这朵Z美之花的科学。它试图掀开蒙在人类心灵上的神秘大幕,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幸福地生活。 作为科普性的书籍,本书是为心理学零起点的初中生而作,旨在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为开始反思自我,探索内心世界的初中生引路,为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因此,阅读本书,并不是要求初中生掌握多少特别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和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成为熟谙心理学的专业人,而是要带领初中生去初步领略即便是未来的专业课堂上也很少展现的心理学的趣味性,去了解艰难曲折的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趣闻轶事和一些能满足初中生内心探索需要的心理学理论、基本知识。 为此,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围绕两条逻辑线索来组织内容:一是心理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思想和重要研究,本书的前11 章大多属于此类;二是关于人类心理主要构成要素的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如记忆、知觉(主要是错觉)、智力、情绪、人格(主要是气质)等,后5 章基本属于此类。当然,这种区分并不绝对,如前11 章中都会涉及关于人类心理的各家之言。 在写作过程中,为使本书更适合初中生阅读,作者力图兼顾通俗性、普及性和趣味性,但仍会有一些遗憾,特别是对于心理学零起点的初中生读者来说,一是由于心理学知识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涉及心理的生理基础时,可能会碰到一些未曾见过的专业术语;二是囿于本书篇幅和主旨,有很多心理学知识未能纳入,因此,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本书基础上作些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吕慈仙,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会学、高考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第一层次,获得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称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5项;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部、厅、市级奖项6项;发表论文30余篇。
本书特色
以现行教育部课程标准和教改精神为指导,精选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以通俗有趣的故事、案例为抓手,讲述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相关趣事,并配以大量珍贵精美插图,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社会科学本身的魅力,提升科学素养,还能从侧面巩固其课堂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看、爱看、看了有益”。对于教师来说,这些素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用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这套书可以像一位导师一样,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学习、思考。
目录
节选
人类的心理是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层面的活动,无法直接观察到,或者像对待客观物体那样直接度量,且每个人的心理都会随时随地、随情随景而变化无常,因而人类的心理活动似乎玄妙莫测。那么人类的心理活动就真的无法测量,无法从量的维度来描述吗? ●颅相学——摸骨测“心”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名人。有趣的是,他们都曾经是一种伪科学的忠实粉丝。这种伪科学就是19 世纪前后在欧美盛极一时的颅相学。 颅相学的创立者高尔,是维也纳的一名医生。在学生时代,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一些没有他聪明的学生总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后来他突然想到,这些同学的头都很大,眼睛都往外鼓。高尔认为这意味着眼睛后面的大脑区域是掌管记忆力的,记忆力很好的人这个区域就非常发达,于是就把眼睛挤得鼓了出来。由此他进一步想,或许每一种较高级的能量都取决于大脑皮层的某个特定区域或者“ 器官”。为了验证这个“理论”,高尔开始到处寻找“证据”。 说来也怪,当他开始寻找证据的时候,他发现到处都是“证据”。当时,高尔和一位名叫斯伯茨海姆的年轻医生一起检查了好几百位病人、朋友、犯人的头。高尔用来进行分析的装置十分简单,就是一顶纸帽,纸帽里有不少小针,把它戴在头上时,颅骨表面的突起就会使这一部分的小针刺破纸帽。最终,高尔和斯伯茨海姆认定了好色区、仁慈区、好斗区、威严区等等。高尔画了一张有27 个区域的颅骨图,每个区域都代表一个“器官”或者皮质层,某种特别的功能就位于这些地方。那些某种特征很突出的人,相应部位的颅骨就会凸出。1819 年,高尔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颅相学著作。在当时,颅相学极大地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因为无论何人,最希望却又最不易了解的就是人的大脑能力,也即人的心理能力。而颅相学则提供了一种十分“科学”和简便的方法,再加上 高尔和他的弟子的极力宣传,这种“科学理论”在欧美迅速家喻户晓。 1832 年,斯伯茨海姆应邀赴美国访问,他四处发表演说,兜售颅相学的“科学理论”。所到之处,受到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贩夫走卒的顶礼膜拜,人们迫切希望从颅相学中获得实用知识。很快,在纽约市,颅相学“诊所”在百老汇一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各路“颅相学大师”闪亮登场,在美国各地巡回“摸诊”。“大师”们通过摸脑袋来判断人的心理和智力特征,进而给出“权威意见”。比如,有一个学生颅骨上的“破坏区”比较发达,“大师”就建议他去当外科医生;后脑是集中了慈爱、友情的区域,有位女士后脑部位相当发达,“大师”就认为她是一位善于交际、注重感情的人。颅相学在当时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关颅相学的小册子、书籍满天飞。当然,“颅相学大师”们个个眉开眼笑,赚了个盆满钵满。 人们很快就把颅相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在欧美的学校、警局、监狱和医院里,到处都能见到颅相学家忙碌的身影。颅相学家认为有些人犯罪正是因为大脑掌管暴力的部位过于发达,于是一些司法人员就用特制的工具来按压这些凸出的部位以期消除其暴力倾向。在教育领域,很多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长成理想人物,就按颅相学的阐述,用木板和布带把婴儿头部捆扎成相应的形状。 在颅相学大热的时候,一些严肃的科学家开始发表不同意见。给颅相学致命一击的是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和解剖学家布洛卡。弗卢龙对高尔粗制滥造的方法非常愤慨,决定以实验方法来驳斥。比如,他切除了一条小狗的“好色器官”后,狗失去的是有顺序的移动能力,比如它本想向右转的时候却转向了左边,而这与好色与否根本没有关系。布洛卡则发现,大脑受损区域与颅相学的说法完全不同。 也许是颅相学家们知道自己是在玩虚的,所以当严肃的科学家发声以后,他们集体沉默了,而且沉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快。人们惊讶地发现,大量的颅相学学术团体似乎一夜之间从人间蒸发!此后,颅相学这门伪科学,除了偶尔有游方算命的人还谈论它,几乎完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这门伪科学倒也有其功劳,正是它的胡编乱造促使严肃的科学家开始实验,对人脑的功能分区作深入研究,这大大促进了人类对自己大脑的认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