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小学高年级-生命安全课教师指南-《指南》背景下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指导

封面

作者:赵士谦

页数:232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19764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生命安全课教师指南(小学高年级)》从六个方面对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预防和应对策略:一是社会安全类事故的预防与应对、二是公共卫生类事故的预防与应对、三是意外伤害类事故的预防与应对、四是网络信息类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应对、五是自然灾害类事故的预防与应对、六是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的预防和应对。

作者简介

  马雷军,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少年素质教育报》顾问,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    赵士谦,男,1971年9月生,辽宁省黑山县人,管理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教育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0年至2013年就读于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并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主持承担3项辽宁省教育厅和辽宁省社科联课题。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学术月刊》《当代教育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本书特色

本书是帮助小学高年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安全知识授课的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依据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分类的方式对各类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应对进行认知性描述,具有知识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二是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素材和知识链接四个层面。课程设计的安全知识深入浅出,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现实需求的需要。

目录

第一部分 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

第一课 异常交往莫等闲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二课 合理应对恐怖袭击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三课 性侵就是高压线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二部分 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类事故

第一课 传染疾病莫大意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二课 吸烟、酗酒须远离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三课 青春期到要珍惜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三部分 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类事故

第一课 运动伤害要注意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二课 拥堵踩踏要提防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三课 业余活动须警惕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四部分 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类安全事故

第一课 网络游戏莫沉迷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二课 网络暴力要远离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三课 网络信息勿泄密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五部分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类事故

第一课 地震发生及时离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二课 台风未来预案立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三课 沙尘暴来莫惊慌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六部分 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第一课 同学和睦保安全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二课 危险到来找救援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第三课 成长烦恼要抛弃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素材

四、知识链接

节选

  《生命安全课教师指南(小学高年级)》: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在传染给另一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行经的途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传播途径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1.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又称横向传播。传染病病原体在传染源与易感者之间传播。或传染病在人群中群体与群体之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以水平形式平行传播,有介质传播、接触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等方式。
  (1)介质传播。病原体可通过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介质传播。
  经空气传播: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呼吸道中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以飞沫的形式排到空气中,易感者吸人这种飞沫,即可被传染,如流感即经此途径传播。
  经水传播:饮用污染的水或在其中活动(游泳、洗澡等),均可被感染。霍乱、痢疾、病毒性甲型肝炎、病毒性戊型肝炎、钩虫病等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常呈现流行或暴发状态,传播范围的大小和发病率的高低与水源的类型、供水范围、水被污染的程度和频率、病原体的种类、居民的卫生习惯,以及对水源采取的净化、消毒措施等都有关系。
  经食物传播:多数肠道传染病、一些肠寄生虫病、个别的呼吸道疾病,都可经食物传播。食物原料本身可含有病原体,如生牛肉、猪肉可带有绦虫包囊。此类食物制作时若加工不完善、消毒不严格,就可传染疾病。有时,食物原料虽不带病原体,但在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被污染,则食物仍可带有相当数量的病原体。
  经土壤传播:蛔虫、钩虫、鞭虫等寄生虫病,可通过土壤传播。土壤中的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等的芽孢可长期在土中存活,长期保持传染性。
  (2)接触传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被感染,如性传播疾病、狂犬病等即属此类。二是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日常用品,附着于其上的病原体经手或通过口鼻黏膜、皮肤传染易感者,如污染的公用毛巾、衣帽、玩具、文具等可分别传播沙眼、癣、疥疮、头虱和白喉等。由这种途径传播的传染病,一般发病呈散在性,很少导致流行,其发病特点与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物品交替使用的频率、消毒措施是否完备以及个人卫生习惯有关。
  (3)媒介节肢动物传播。这种传播途径可分两类。一为机械性传播,即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带往他处,却不繁殖。节肢动物接触食物、食具或在其上反吐、排便时将其污染,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被污染的食具时即可被感染。如家蝇传播的痢疾。二为生物性传播,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经发育繁殖方能感染易感者。蚊吸人传染源的血后,病原体在其体内发育(丝虫微丝蚴)、繁殖(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或既发育又繁殖(疟原虫)。有的病原体可经雌性媒介节肢动物的卵巢传到下一代(经卵传播),然后病原体经吸血节肢动物的唾液(疟原虫)、呕吐物(鼠疫杆菌)、粪便(斑疹伤寒病原体)进入易感者机体。
  由这种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常呈地方性和季节性升高现象,受气温、湿度、日照、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且有生物学特异性,一定种类的病原体只能通过一定种属的节肢动物传播,如某些按蚊传播的疟疾等。
  医源性传播指医务人员对患者作检查、治疗或预防注射等过程中造成的传染病传播。如外科和妇科使用的器械消毒不严格,可造成伤口感染或传播滴虫病。使用污染的针头可传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输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血可传播病毒性乙型肝炎。
  2.垂直传播
  病原体从上一代向下一代的传播,指孕妇在孕期和产期将病原体传给子代,又包括以下几种: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和分娩引起的传播。①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小学高年级-生命安全课教师指南-《指南》背景下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指导》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4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