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鹿瑞云
页数:188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59049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精神科护理学》特点: 1.设置“学习目标”、“案例”、“知识链接”、“考点”、“小结”。这样可便于学生明晰本章节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护理案例”的分析强化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考点”的提示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加强记忆,章后“小结”使学生对整个章节的内容有系统性的掌握。 2.对于常见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方面,在护理程序中均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进行描述,思路清晰,也符合现代护理模式的要求,学生学习时也容易理解和记忆,进入临床后会很快应用于实践。 3.主教材后附有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参考,也便于学生在学习时明晰学习目标和掌握重点内容。
本书特色
鹿瑞云主编的《精神科护理学》主要供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编写中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精神障碍的防治和护理中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为主,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对精神障碍护理的基本技能如接触、沟通、观察、记录,以及精神科的基础护理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常见的精神障碍的护理也重点介绍了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让学生在学习精神障碍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必需的护理技能。同时附有配套教材,让学生学习时作为参考,以强化和巩固知识。设置“学习目标”、“案例”、“知识链接”、“考点”、“小结”。这样可便于学生明晰本章节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护理案例”的分析强化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考点”的提示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加强记忆,章后“小结”使学生对整个章节的内容有系统性的掌握。
目录
第一节 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发展趋势
一、发展简史
二、发展趋势
第二节 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精神
二、精神卫生
三、精神障碍
四、精神医学
五、精神科护理学
第三节 精神科护理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及特点
一、工作任务
二、工作内容及特点
第四节 精神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
一、角色功能
二、素质要求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学
一、生物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
第三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
一、认知过程障碍
二、情绪、情感过程障碍
三、意志行为过程障碍
四、意识障碍
第三章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 与精神障碍患者的接触和沟通
一、基本要求
二、基本技能
第二节 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和记录
一、病情观察
二、护理记录
第三节 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
一、管理
二、护理分级管理
第四节 精神科的基础护理
一、安全护理
二、饮食护理
三、睡眠护理
四、日常生活护理
五、给药护理
第四章 精神科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
第一节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防范
二、护理措施
第二节 自杀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防范
二、护理措施
第三节 出走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防范
二、护理措施
第四节 噎食的防范与护理
一、防范
二、护理措施
第五章 精神障碍患者治疗过程的护理
第一节 精神药物治疗
一、抗精神病药
二、抗抑郁药
三、心境稳定剂
四、抗焦虑药
第二节 精神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
第三节 电休克治疗的护理
一、概念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治疗方法
五、不良反应
六、治疗过程的护理
第四节 其他治疗的护理
一、心理治疗的护理
二、康复治疗的护理
第六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及其护理
第一节 器质性精神障碍
一、概述
二、常见器质性综合征
第二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其护理
一、阿尔茨海默病
二、血管性痴呆
三、其他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节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其护理
一、概述
二、常见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四节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
第七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其护理
第一节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一、基本概念
二、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五、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
第八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护理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及分型
四、治疗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
第九章 心境障碍及其护理
第一节 心境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及分型
四、治疗
第二节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抑郁发作患者的护理
二、躁狂发作患者的护理
第十章 神经症及其护理
第一节 神经症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共同特点
……
第十一章 癔症及其护理
第十二章 应激相关障碍及其护理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及其护理
第十四章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及其
第十五章 儿童及少年期精神障碍及其护理
《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节选
(三)化学物质因素 各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害的物质都可引起精神障碍。常见的有: 1.成瘾物质海洛因、吗啡、苯丙胺、大麻是最常使用的成瘾物质,酒精滥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严重损害,这些已成为全球重大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 2.医用药物如阿托品、异烟肼、利血平以及皮质类激素都可引起精神障碍。 3.工业毒素如苯、有机汞、四乙基铅等易挥发性物质和重金属均可引起中毒,出现急性或慢性精神障碍。 4.农药在农村,有机磷农药使用不当是引起精神障碍的常见原因。 5.食物蕈类食物,如小美牛肝蕈的大量进食,可引起意识错乱和幻视。 6.一氧化碳冬季用煤炉或木炭取暖,致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易使人中毒,可能遗留严重精神障碍。 (四)颅脑和内脏器官疾病因素 1.颅脑疾病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脑变性疾病是引起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脑的弥漫性损害和位于额叶、颞叶、胼胝体、基底节和边缘系统的病变更易引起精神障碍。 2.内脏器官疾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和结缔组织等疾病,如果引起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衰竭、缺氧、产生毒性中间代谢产物等,则影响了脑功能或发生脑器质性病变,均可导致精神障碍,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肾性脑病等。 (五)其他生物因素 1.年龄因素年龄不是致病因素,而是某些精神障碍的重要发病条件。童年和少年期人群的脑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非常容易受到损害,出现发育障碍,以及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各种精神障碍。45~65岁时,人类进入更年期,一些精神障碍在此期间可以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期。65岁以后,人类进入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也迅速增加。 2.性别因素性别也不是致病因素,但对一些精神障碍的发病有重要影响。例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在月经期间会有症状加剧的倾向;抑郁症、神经症、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产褥期妇女容易发生产后情绪低落等;物质依赖、反社会型人格等的发病率则男性远高于女性。性别与精神障碍的关系并不清楚,可能与性激素、社会心理因素都有关系。一、心理因素心理因素简称为心因,包括心理素质和心理应激两个方面。心理素质往往是条件因素,而心理应激常为致病诱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