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陆予云
页数:277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59051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医学护理教育发展趋势,满足高等职业护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护理专业学生的需要而编写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护理特色,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重,突出适用性、科学性、新颖性,体现“整体护理”和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和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紧跟临床护理的发展方向,加入“考点”、“案例”、“知识链接”等,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目录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二、免疫学的发展史
第二节 病原生物学概述
一、医学微生物学
二、人体寄生虫学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第二章 免疫系统
第一节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
第二节 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
二、抗原呈递细胞
三、其他免疫细胞
第三节 免疫分子
一、免疫球蛋白
二、补体
三、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四、细胞因子
第三章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一、抗原的概念
二、抗原的特性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异物性
二、物质的理化性质
三、机体因素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一、抗原的特异性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二、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分类
三、根据抗原来源分类
四、抗原的其他分类方法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一、异种抗原
二、同种异体抗原
三、自身抗原
四、异嗜性抗原
五、肿瘤抗原
六、超抗原
第四章 免疫应答
第一节 概述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四、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二、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三、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
二、B细胞对TI-Ag的免疫应答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 免疫耐受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与类型
二、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I型超敏反应
一、主要参与成分
二、发生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反应特点
三、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反应特点
三、临床常见疾病
第五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反应特点
三、临床常见疾病
第六节 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二、脱敏治疗
第六章 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三节 防治原则
第七章 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与分类
一、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第三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
二、应用免疫抑制剂
三、对症治疗
四、口服自身抗原
第八章 免疫学应用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一、人工自动免疫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三、计划免疫
第二节 免疫学治疗
一、免疫细胞治疗
二、细胞因子治疗
三、免疫因子治疗
四、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第三节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
节选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体及有害物质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故妊娠早期,应尽量防止母体感染和不用或少用副作用大的药物,降低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
2.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分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两类,前者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后者是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当病原菌突破体表屏障后,可向机体内部入侵扩散,此时分散于机体内的吞噬细胞开始对入侵病原菌吞噬和消化,构成机1本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吞噬和杀菌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接触:吞噬细胞与病原菌接触可为偶然相遇,或通过趋化因子的吸引到达并集聚于病原菌侵入部位。
(2)吞入:吞噬细胞接触病菌部位的细胞膜内陷,同时伸出伪足包围细菌并将其摄入胞质形成吞噬体,此为吞噬;对病毒等较小的物质,附着处胞膜内陷形成吞饮体,此为吞饮。
(3)杀灭和破坏病原菌:当吞噬体形成后,细胞中的溶酶体与之接触、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内的多种杀菌物质和酶(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碱性磷酸酶等)可杀死病原菌或将它们分解,将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细胞外。
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由于细菌种类、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会有不同的吞噬结局:①完全吞噬: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细菌一般在5~10min死亡,30~60min被消化分解;②不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伤寒沙门菌和军团菌)在免疫力缺乏或低下的机体内,虽被吞噬但不能被杀死,甚至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或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液扩散到其他部位,造成广泛病变;③组织免疫病理损伤: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致使组织出现免疫病理性损伤。
3.体液中的抗菌物质;体内抗菌的第二道防线除了吞噬细胞外,还有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主要有:①补体:活化的补体成分可导致趋化作用、调理作用和免疫黏附作用,加强和扩大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在有抗体的存在时,还能表现溶菌、杀菌等作用;②溶菌酶: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唾液、泪液和鼻涕等中,主要作用于G+菌细胞壁肽聚糖,使之裂解而溶菌。若有相应抗体参与则溶菌酶也可破坏G-菌;③防御素: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中,是一类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主要杀胞外菌;④乙型溶素:来源于血小板,在人血清中含量高,是一种碱性多肽,可作用于G+菌细胞膜,产生非酶陛破坏效应来杀灭细菌。
(二)特异性免疫
根据致病菌与宿主细胞的关系,可分为胞外菌和胞内菌。胞外菌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体液中。胞内菌指侵入人体后主要寄居在宿主细胞内并繁殖的病原菌。对于这两类细菌的感染,机体免疫反应是有差别的。
1.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后,主要寄居于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或黏膜表面,并在其中繁殖致病。抗胞外菌感染中以体液免疫为主,即以抗体为中心并由补体和吞噬细胞参与的防御过程。
2.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病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等侵入机体后,进入宿主细胞内繁殖而引起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