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急救护理学

封面

作者:高占玲主编

页数:140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59049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急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教材。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为了适应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技能型的护理人才和满足护理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急救护理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注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增加了“知识链接”,并且在部分章节中穿插了“案例分析”。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急救护理学》可供全国离职高专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急救护理学的发展史

二、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四、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及要求

第二章 院前急救

第一节 概述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二、院前急救的特点

三、院前急救的任务

四、院前急救的原则

五、我国院前急救服务系统设置与管理

第二节 院前急救的工作程序

一、紧急呼救

二、现场评估

三、现场救护

四、转运及途中监护

第三节 院前急救的生存链

一、第一环节——早期通路

二、第二环节——早期心肺复苏

三、第三环节——早期心脏除颤

四、第四环节——早期高级心肺复苏

第三章 急诊科救护

第一节 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

一、急诊科的任务

二、急诊科的设置

第二节 急诊科护理工作

一、急诊护理工作特点

二、急诊护理工作流程

第三节 急诊科护理管理

一、急诊科护理组织管理形式

二、急诊科的护理质量管理

三、急诊科主要规章制度

四、急诊科的设备管理

第四章 危重症监护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一、ICU的设置

二、ICU的管理

第二节 ICU监测技术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

二、心电图监测

三、呼吸系统监测

四、体温监测

五、脑功能监测

六、肾功能监测

七、动脉血气和酸碱度监测

第五章 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 心搏骤停

一、心搏骤停的原因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三、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一、基础生命支持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

三、延续生命支持

第三节 复苏后的监护

一、脑缺氧的监护

二、循环系统的监护

三、呼吸系统的监护

四、肾功能的监护

五、酸碱平衡的监护

六、加强基础护理

第六章 休克

第一节 概述

一、病因与分类

一、病理生理

第二节 病情评估

一、护理评估

一、病情判断

第三节 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一、休克急救处理的基本原则

一、护理措施

第七章 急性脏器功能衰竭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急性心力衰竭

一、病因与诱因

一、病情评估

三、治疗与护理

第二节 急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

一、病情评估

三、治疗与护理

第三节 急性肾衰竭

一、病因

一、病情评估

三、治疗与护理

第四节 急性肝衰竭

一、病因

一、病情评估

三、治疗与护理

第五节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病因

一、病情评估

三、治疗与护理

第八章 急性中毒病人的救护

第一节 概述

一、病因

一、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三、中毒机制

四、病情评估

五、救治原则

第二节 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病人的救护

一、病因及中毒机制

二、病情评估

三、急救措施

四、健康指导

第三节 镇静催眠药中毒病人的救护

一、病因及中毒机制

二、病情评估

三、急救措施

四、健康指导

第四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救护

一、病因及中毒机制

二、病情评估

三、急救措施

四、健康指导

第五节 急性酒精中毒病人的救护

一、病因及中毒机制

二、病情评估

三、急救措施

四、健康指导

第九章 意外伤害病人的救护

第一节 中暑病人的救护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情评估

三、现场救护

四、医院内救护

五、护理措施

六、健康指导

第二节 淹溺病人的救护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情评估

三、现场救护

四、医院内救护

五、护理措施

六、健康指导

第三节 电击伤病人的救护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情评估

三、现场救护

四、医院内救护

第十章 常用急救技术和设备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节选

  (二)我国院前急救系统设置原则
  1.急救中心(站)设置原则
  (1)数量:30万以上人口的区域应该设置一个院前急救中心(站),并应有独立的“120”急救专用电话和其他基础设施。可依托一家综合性医院或建立独立的急救中心。
  (2)地点:院前急救中心基地的选择应遵循合理性、经济性、便捷性的原则。因此,急救中心在选址时尽可能考虑以下因素:①在区域或城市的中心地带;②交通便利,有利于急救车方便进出;③最好设在符合条件的医院内,也可设在医院外靠近大医院的地段,以便于形成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有利于行政管理。
  (3)建筑设施:建筑面积大小应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决定,一般定为每辆救护车占地100~200m2。设置如下:①行政业务建筑,包括办公室、调度室、会议室等;②后勤建筑,包括食堂、浴室、锅炉房、洗衣房、仓库等;③教学科研建筑,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活动室等。
  (4)基本设备:基本设备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配置。包括救护车和救护车修理设备、急救医疗器材与药品、急救通讯网络及电子计算机设备、教学科技设备、生活设备等。
  2.急救分中心或分站设置原则
  (1)数量:按社区实际需要设置。
  (2)地点:应考虑以下几点:①人口密集地带;②特殊需要地带,如旅游点、大型企业附近;③交通方便的区域;④在医院内或医院附近;⑤按城市医院规划点均匀分布,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
  (3)建筑设施:急救分中心(站)建筑面积的大小也应以区域和人口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定为每辆救护车占地50~100m2。可设置办公室、调度室、会议室、休息室、食堂、浴室等医疗生活设施。
  (4)基本设备:救护车、急救药品器材、急救通讯设备和车库等。
  3.急救反应时间与急救半径要求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站)接到“120”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的长短是衡量院前急救服务水平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要求在接到急救指令后,市区15分钟以内、郊区30分钟以内到达现场,条件好且距离近的区域应在5~10分钟内到达。急救半径是指急救中心(站)所承担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市区内不应超过Skm,农村则不超过15km。缩小急救半径是急救车及救护人员能迅速到达现场的重要条件。
  4.区域人口与急救车辆配置配置标准应每5万~10万人口配一辆救护车,其中监护型救护车占1/4或1/2,而且最好有一辆急救通信指挥车。急救车完好,其车况和性能要适应和满足急救需要。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或灾害多发地区可适当增加车辆比例。
  5.急救车医护人员及驾驶员的配置每辆急救车与医师及护士的配编比例均为1:5;每辆急救车与驾驶员的配编比例为1:5。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急救护理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10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