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乡村教育伦理引论

封面

作者:殷有敢,宋敏,葛中儒

页数:227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52627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振兴及乡村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为背景,结合乡村教育的新时代要求,围绕什么是乡村教育伦理、如何实践乡村教育伦理展开。主要包括:乡村教育伦理概述、中外乡村教育伦理思想、乡村教育发展基本伦理问题以及学校、教师与学生等主体伦理规范建设问题。本书融理论与实践研究于一体,既有深刻的理论研究又有丰富的实践探索,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和应用性等特点,适合各类院校师范生、乡村定向师范生及农村教师教育教学,同时对乡村教育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殷有敢,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讲授近现代史纲要、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哲学史、学术论文写作、政治伦理学等课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应用伦理学方向研究,发表论文10多篇;宋敏,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副教授,主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葛中儒,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盐城师范学院外聘教师,盐城市政治学科带头人。

目录

第一章 乡村教育伦理概述
第一节 教育伦理与乡村教育伦理
第二节 乡村教育伦理的基本价值与特征
第三节 乡村教育伦理的新时代要求

第二章 乡村教育伦理思想
第一节 传统乡村教育伦理思想
第二节 近代民国乡村教育伦理思想
第三节 早期共产党人乡村教育伦理思想
第四节 国外乡村教育伦理思想

第三章 乡村教育伦理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乡村教育伦理基本问题
第二节 乡村教育的公正发展
第三节 乡村教育的优质发展

第四章 乡村学校发展与改革伦理
第一节 乡村学校发展主体性自觉
第二节 乡村学校发展资源分配公正
第三节 乡村学校教学改革伦理

第五章 乡村教师职业伦理
第一节 乡村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乡村教师职业道德困境
第三节 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四节 乡村定向师范生伦理教育

第六章 乡村学生发展伦理
第一节 乡村学生的发展空间转换
第二节 乡村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节 乡村学生的学习伦理
第四节 关注乡村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第七章 乡村校园伦理与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校园伦理
第二节 乡村校园文化
第三节 乡村校园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后记

节选

  《乡村教育伦理引论》:  二、苏霍姆林斯基乡村教师伦理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出生在乡村,热爱乡村教育事业,并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第一线的苏联教育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乡村中学成功地运用辩证的整体观来全面规划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课内与课外、学生与教师、个人与集体等方面活动关系,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1974年9月1日,《真理报》评论道:“时间在流逝,可这位乡村学校校长的教育遗产却不仅吸引着教师们的注意力,而且许多其他读者也崇敬地投稿《真理报》”,“不难发现,这位教育家的思维、思想、经验是多么现代而又多么具有现实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身处普通乡村学校,他主要通过自身系统学习和反思中小学乡村学校教育的经验教训,其理论通俗,具有丰富教育叙事案例支撑,充满浓郁的乡村教育生活气息。  集体的施教观。乡村教师集体观贯穿苏霍姆林斯基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乡村教师是在共同情感、思想、智力、组织基础上,有区别于城市学校特殊使命的集体。这个特殊使命就是培养新一代普通农村劳动者。教师集体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为学生热爱农村、扎根农村信念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氛围,要为学生乡村知识体系的学习和建构提供优质环境。由此,他认为,作为校长的使命就是使教师们在教育和教养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具有统一的观点和信念。观点的统一能使每个教师的个人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身上都有某一方面的优点,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活力,都能在精神生活的某个方面比别人更鲜明、更充分地表现自己。每个教师正是通过发挥个人所擅长的对教育少年这一复杂过程做出贡献的。但同时,每个教师都应当是统一整体的一分子,这个统一的整体就是智力素养、道德素养、美育素养、体育素养、心理素养和情感素养的源泉。学校对全体学生发展的影响力取决于教师集体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为帕夫雷什中学选派的教师,并不全是受过师范教育的人,只要具备当一名农村教师的基础和条件,具备求知的精神,就可以选择做教师,然后由学校集体对他进行培养和指导。因此,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队伍非常稳定。  统一体的教师人格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乡村教师的教师人格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不是单独的教师个体素质的某一方面产生的,而是作为统一体的形态以教师集体方式共同发挥影响力的,并且学生也是作为集体的方式受教师人格的号召自觉行动的。他说:“什么东西能吸引儿童和青年,什么东西能使他们变成我们的学生(就这个概念的深刻含义来说),什么东西能在精神上把学生联合起来,从而造就一个在思想上、道德上、精神-心理上保持一致的学生集体呢?这首先就是教师在生活、工作、行为中体现的理想、原则、信念、观点、道德——伦理立场的和谐的统一体。没有这个统一体,也就没有教育者完美的人格,也就没有真正的学生集体。”集体的形成,就是学生收到老师的感召,跟着老师走形成的。号召感越强,集体行动就越明显。“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恶毫不妥协的人。儿童是在惊奇和赞叹中认识世界的,少年是在怀疑和受到鼓舞中认识世界的,青年则是在取得信仰中认识世界的。”教师的知识掌握得越多,视野越广阔,各方面科学知识越清楚,他就越能经常并巧妙地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学生就会表现越好,掌握劳动技能。教师人格的影响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要依靠一个学校的教师集体,并能把集体的思考和创造联合起来化为教育信念和教育良知,形成学校优秀传统,并持续传递下去。  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是贯穿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活动与理论体系中的根本任务和原则要求,也是乡村教育理论的一个主要支点。创造性的劳动应成为学生精神上的需要。学生求真的信念,是在求知过程中获得劳动创造性体验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劳动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传统的熟练掌握技能的技术工人,而是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激发学生的天赋,让每一个人都在劳动中发挥到极致。劳动教育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必须渗透到学生课内外生活的每个角落。学生的任何一项劳动,都不应该只是物质生活的创造,更应该是精神生活的创造。只有出于精神上对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需要,才会产生真正的劳动者。“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只知道消费,如果他从小只看到我们生活的一个方面:社会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长辈们创造一切条件使年轻一代无忧无虑地生活,那么我们就很难把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公民。一个人,只有从童年特别是从少年时代起,就以自己的行动改造世界,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他年轻的心灵里才能焕发公民精神。”学习、教养和审美素养是互相关联的,而起决定意义的则是道德上联系。一个人只有在劳动关系中不愧为一名公民的时候,在学习上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劳动者。  服务乡村的教育责任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责任感。每一个人都应当奉献。要有对劳动、对行为、对爱与恨以及对你所说的话负责的责任心”学校生活是一种人对人负责、人对社会负责的体系,犹如无形的精神链条,将在各种互动关系中传递和扩散。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既能全面教育乡村青少年引导孩子,又能直接间接地对学生家长、乡村群众施加教育影响,同时培养具备一定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使学校和乡村、教育和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帕夫雷什中学将全村近2000家农户划分成180个“文化单元”,每个单元以一家农舍为“文化基地”,集中周围十来户村民,由三四个高年级学生在此举办科学知识讲座或文学晚会等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消除有关偏见。教师成为促进乡村教育和科学文化进步发展的一支主体力量,学校成为乡村文化实践中心。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建成学习、研究、沟通的场所,他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他所教学科的研究专家。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他这样描述研究对于教师幸福的重要意义: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学校配有图书馆、实验室、试验基地供教师学习,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科研方面的各种学术会议、座谈会等。教师们在工作中自修,在教学中科研。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乡村教育伦理引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3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