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刚 王振 等 著
页数:268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26963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学术著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治理的支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域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学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治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评价改革多重背景,本书为系统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学理和实践框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基础理论、重点内容、动力系统、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书中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特点,着力把握其中的规律性认识,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深度创新。
作者简介
冯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BU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及教育BU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德育新视野》等多部著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教育研究》等重要报纸和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获得教育BU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和省(市)哲社成果奖多项。
王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以文化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研究著作。基于治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评价改革多重背景,本书为系统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基础理论、重点内容、动力系统等方面做出了深化研究。书中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特点,着力把握其中的规律性认识,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深度创新。
全书共9章,分别就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来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价值、治理主体、治理原则、治理方式、治理动力、治理体系建设、治理能力建设和治理的文化向度9个方面进行论述。
目录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来源
第一节 中华传统治理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一、“德法结合”的治理方略
二、“和而不同”的治理方式
三、“居安思危”的治理思路
第二节 现代公共治理理论的借鉴与超越
一、融通整体性治理的思维意识
二、发展数字化治理的方式方法
三、呈现包容性治理的模式样态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经验智慧的延伸与深化
一、映现站位于治理全局的宏观性战略
二、彰显致力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性视角
三、贯通聚焦于持续实践的反思性状态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价值
第一节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价值
一、彰显立德树人根本
二、优化立德树人机制
三、增强立德树人能力
第二节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价值
一、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协同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落实
三、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跃升
第三节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中的价值
一、为国家治理提供软实力支持
二、为国家治理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为国家治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的特征
一、多样性
二、协同性
三、专业性
四、发展性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的基本构成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行政机构
二、高校相关职能部门
三、群团及社会组织
四、家庭成员及在校学生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的权责
一、政府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的权责
二、高校内部治理主体的权责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监测评估主体的职权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原则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方向性原则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科学性原则
一、遵循客观规律
二、完善制度机制
三、凸显实践导向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协同性原则
一、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
二、治理要素之间的协同
三、治理环节之间的协同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开放性原则
一、立足历史视野
二、立足跨学科视野
三、立足国际化视野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方式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方式的类型
一、要素治理
二、过程治理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方式的特征
一、协同性
二、整体性
三、公共性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方式的技术创新
一、媒体融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新形态
二、大数据应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新范式
三、人工智能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新趋向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的内涵、类型与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的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的类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的特征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的构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根本动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直接动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基本动力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的建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的建构方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的建构路径
第七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治理体系
二、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治理体系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
一、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治理体系建设全过程
二、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创新动力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制度机制
一、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健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和谐统一
第八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建设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科学把握
一、国家治理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基本意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时代要求
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求”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制度执行力
三、能力要求与人的现代化的诉求紧密结合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进路
一、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提升治理素养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智库建设
三、注重交叉学科的学理研究与实践应用
第九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文化向度
第一节 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的价值
一、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助推器”
二、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导航灯”
三、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粘合剂”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文化结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物质文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精神文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制度文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行为文化
第三节 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点内容
一、文化视域中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
二、文化视域中的高校校园文化治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要坚持以文化人
第四节 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发展逻辑
一、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生成与标准
二、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创新与机制
三、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发展与质量
参考文献
后 记
节选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来源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着重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另一方面,也结合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因此,在治理视域下,深入挖掘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发展潜力,分析和把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论域的思路和路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科学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理论来源,并以融通中外的开放性视角,以坚守中国特色的重点思路,系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对中华传统治理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对现代公共治理理论的借鉴,以及扎根中国大地,对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思想的延伸,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中华传统治理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饱含着丰富的治理思想和智慧。“治理”的概念也曾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比如荀子在其《君道》中说:“名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在这里,治理主要是指为君者和朝廷的治国之术,即指如何通过治(统治和管理)使社会运行有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理的核心在“治”,并通过“治”达致社会秩序的条理化,即“理”。与“治理”概念相伴而生,治理的思想与智慧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也蕴含着对中华传统治理智慧的有效应用、积极传承和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土壤,致力于为中国特色教育治理现代化作出贡献,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和中国气质,无疑需要深刻把握中华传统治理智慧的思想精粹,将其与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加以吸收、转化和应用,以不断促进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和实践发展。
一、“德法结合”的治理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重视文化传统、坚守历史传承,是我们建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遵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德与法是探讨治理问题的两个关键要素,而“德法结合”的治理方略也是凝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治理思想与智慧之一,诸如“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子??有度》),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商君书??画策》)等思路和观念,都从不同角度围绕德与法两个关键要素进行论述和阐释,既汇集了丰富的治理智慧,也深刻展现了传统文化对德治、法治及二者关系的重视、理解与思考、应用。因而“德法结合”的治理方略,在中华传统治理智慧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历经千年传承,这些围绕德治和法治展开的思考,以及凝结其中的治理智慧,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也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中,“德法结合”的治理方略,呈现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法结合”的治理方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江泽民同志提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党的各代领导集体的深刻认知、重点强调和整体推动下,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理念和方略也逐渐渗透并体现在我国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凸显出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实施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要保持中国特色,也必须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始终尊重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法结合”的治理思想与智慧,把握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深层适切性,不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文化,促进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良性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成长发展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坚守中国特色,不仅在不断汲取国家治理“德法结合”科学理念的丰富养分,也映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法结合”治理智慧的传承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对“德法结合”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表现在重视人本身在治理中的能动性作用,积极推动治理过程中人在自治和他治两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其中,自治主要强调治理中的能动主体不断达致“修齐治平”的德性进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智慧,凝结着对人本身的自治要求与期待,而蕴含其中的自治思维与德性进阶思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考量范畴。他治主要强调治理中的能动主体不断受到“崇德向善”的德性引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他治强调的德性引导,对于德治方略的展现更加明显,“德礼为政教之本”等理念凸显着第三方因素对人本身的德性约束与导向,这些蕴含其中的他治思维与德性引导思路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研究深化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在始终强调制度、规范等在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纳入重点研究范畴。在中华传统治理智慧中,既有“法者,治之端也。”等关于在治理实施中确立制度法规方面的宏观要求,也有“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等指出治理的重点不仅在于确立系统完备的制度法规,更在于使这些制度法规深入人心且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这就要求治理实施既要重视和加强制度规章的建设和完善,也要重视培育人的法治精神和规范意识。就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而言,即是要兼顾制度规章的建设完善和制度运行机制的设计建构,并着力培育参与治理主体的法治精神和治理思维。整体上,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治理智慧的滋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德法结合”的治理思想与智慧,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具体需要和不同场景加以有效运用,不仅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思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的内涵,也能够不断增强传统治理智慧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时代适应性,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对中华传统治理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