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正平
页数:452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75812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的论文在全国第五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基础上精选而成,围绕着“教育伦理、师德评价与立德树人”的主题,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理论建构、新时期师德评价体系建构、教育工作与立德树人、中外教育伦理思想比较、师德建设与师德实践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者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
目录
新师德宣言
教育伦理前沿问题研究
教育伦理学的基础理论探究与建构
教育与文明之善
当前我国学校生活中儿童形象的多主体建构及其伦理思考
精神蜕变与公共教育的信任危机
批判性道德教育的伦理原则
立德树人与师德建设研究
“四有”好老师的伦理意蕴
从“教书匠”到“大先生”
塑造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三以”:加强师德建设的指针
立德树人的道德本质
教育伦理理论研究
教育伦理视域下的个体主体性反思
“对话”与“责任”:当代中国教育伦理重构应有的两个维度
教育伦理视域下的竞争教育
教育伦理学中的理性与情感
善的求索:教育伦理的价值追求
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
教师道德理论研究
社会转型进程中教师道德的文化断裂及其重建
教师德性养成的本质释义
论教师的善性伦理及其实现
论教师社会性格及其价值意蕴
教师的伦理困顿及对策
学术性师德:内涵分析与路径探索
高校发展教师内生支撑力问题的探讨
教师专业伦理的“无边界”困境及其突破
师德关系与师德规范研究
论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关系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
学术性骚扰中的寒蝉效应
论生命教育伦理与政策法规统一性问题
教师伦理:惩戒在教育活动中的位置
教学伦理学发展研究
固本拓边:教学伦理研究的结构性优化
教学伦理观照下学生幸福的缺失与重建
师德评价研究
评价观:师德评价合理性的理论反思
师德评价面临的矛盾、问题及出路
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研究
梁启超家庭、家教、家风思想初探
《学记》中尊师重道的教育伦理思想
“义利”共生——高等教育制度伦理之中美互纳
作为教育目的的民主与专制——杜威“教育无目的”的概念澄清及反思
教师道德建设实践研究
论师德自觉及其实现路径
中西部地区基层中小学师德现状调查(节选)——以我国贵州省某县级市为例
从“知晓的德育”转向“智行的德育”——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目标导向及其路径选择
教育伦理研究综述
全国第五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顺利召开推出《新师德宣言》引全国教师热烈响应
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教育伦理的当代价值——中国特色教师道德话语体系全国高端学术研讨会在沪、京召开
“立德树人、师德评价与教师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综述
节选
《教育伦理研究(第五辑)》: 教育总是处于发展中。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由于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教育发展的状况直接反映人类的发展状况。教育适应人的需要而存在,也适应人的需要而发展。 教育发展的轨迹和内容很复杂,但总体来看,它表现为一个逐步大众化的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是一种仅仅被少数统治阶级掌握的社会资源。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和封建贵族掌控着社会的教育资源,只有他们才能够真正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虽然那个时代也有思想家倡导“有教无类”,但是真正能够接受教育的人还是只有少数特权阶级。教育权利不平等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共同特征。 教育权利不平等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是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的。在等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地位是由财产的多寡决定的。财产多的人成为奴隶主或封建贵族,财产少的人则沦为奴隶或佃农。事实上,财产的多寡不仅决定人的社会地位,而且决定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富有的奴隶主和封建贵族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控着社会生活的主导权,而贫穷的奴隶和佃农则只能被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这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教育权利被少数统治阶级垄断。这种状况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才被逐渐改变。 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阶级社会,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初衷是摧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平等”是资产阶级推进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其首要涵义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在身份上的平等性不仅成为了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而且通过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等形式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国家治理权转移到了占据人口多数的人民大众手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变得更加鲜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平等权利。如果说“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更多地体现在理念上,那么它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更多地落实到了实践层面。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将“平等”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而且注重从实践上予以落实,因此,它更好地体现了“平等”在形式性和实质性、理想性和现实性上的统一。 “平等”是民主的题中之义,也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只有首先肯定和确立人人平等的事实,一个社会才可能拥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等其他形式的民主。在等级观念盛行、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民主”充其量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民主社会形态,首先是因为它们更多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 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获得更多平等性的事实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两种社会基于人类具有平等身份的事实,肯定和强调人类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并且要求从社会制度上维护这种权利。在社会主义中国,九年义务制教育模式的形成,不仅说明教育在我国受到了高度重视,而且说明我国社会对公民平等教育权的法理认可。可以说,在“人人平等”理念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中国,人们对平等教育权利的价值认同达到了普遍化程度。 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因此,人们对教育的认知、理解和把握折射的是人类对自身的认知、理解和把握。如果说教育在从等级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实质上是人类对自身的认知、理解和把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等级社会里,人类依据经济条件(财产状态)将自身划分为不同等级,并且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自己,从而给自己打上了不同身份的烙印。人的身份不同,社会地位就不同,存在的道德价值也不同。等级社会以身份的等级性来评判人的道德价值。民主社会是等级社会的反面。它以人的平等性取代人的等级性,并且强调人在社会地位和道德价值上的平等性。这一点在康德的目的王国论中得到了最经典的表达。康德所说的“目的王国”是由具有理性的人构成的一个联合体:“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服从这样一个规律: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对自己和所有其他人,从不应该只当作手段,而应该在任何情况下,也当作其自身即是目的。”康德意在强调,人类应该被视为具有同等尊严的存在者,而不是人为地被划分为三六九等;或者说,只有将所有人当作值得同等尊重的对象,人类才能获得人之为人的平等价值。 等级社会的教育是少数统治阶级的教育,教育权利也只是少数统治阶级的权利。为了维护统治地位,统治阶级会对人民大众进行愚民式的教化,把有利于他们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规范强加于人民大众,但不会真正赋予人民大众平等的教育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