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中秋,寇俊萍
页数:32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7224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在充分分析现有《中药药理学》教材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学科的新进展和教学实践的反馈,融入新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教学(PBL)”、“案例式教学”,纸质教材结合网络资源,增加知识链接,研究前沿;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编写过程中坚持一个理念、两个体系、五个性质,注重学生中药药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期达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用者好用”的目的。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任务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及药理研究
第一节 四气理论及药理研究
第二节 五味理论及药理研究
第三节 中药归经理论及药理研究
第四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及药理研究
第五节 中药有毒无毒的药理研究
第六节 中药配伍禁忌的药理研究
第三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一节 中药药效学的概念及基本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及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中药药效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中药药动学
第一节 中药药动学基本概念与任务
第二节 中药体内过程与调控机制
第三节 中药药动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
第五章 中药毒理学
第一节 中药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 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第四节 中药成分的毒性
第五节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
第六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一节 中药因素
第二节 机体因素
第三节 环境因素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第一节 中药新药发现的思路
第二节 中药新药研发与药效学研究设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任务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及药理研究
第一节 四气理论及药理研究
第二节 五味理论及药理研究
第三节 中药归经理论及药理研究
第四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及药理研究
第五节 中药有毒无毒的药理研究
第六节 中药配伍禁忌的药理研究
第三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一节 中药药效学的概念及基本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及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中药药效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中药药动学
第一节 中药药动学基本概念与任务
第二节 中药体内过程与调控机制
第三节 中药药动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
第五章 中药毒理学
第一节 中药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 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第四节 中药成分的毒性
第五节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
第六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一节 中药因素
第二节 机体因素
第三节 环境因素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第一节 中药新药发现的思路
第二节 中药新药研发与药效学研究设计
下篇 各论
第八章 解表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中药
麻黄
桂枝
柴胡
葛根
桂枝汤
银翘散
第三节 常用方剂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中药
黄芩
黄连
栀子
苦参
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与板蓝根
鱼腥草
牡丹皮
知母
夏枯草
青蒿
第三节 常用方剂
白虎汤
清营汤
第十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中药
大黄
芒硝
火麻仁
商陆
第三节 常用方剂
大承气汤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中药
独活
雷公藤
秦艽
防己
第三节 常用方剂
独活寄生汤
第十二章 芳香化湿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中药
苍术
广藿香
厚朴
砂仁
第三节 常用方剂
藿香正气散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中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茵陈
金钱草
车前子
第三节 常用方剂
五苓散
茵陈蒿汤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中药
附子
肉桂
干姜
吴茱萸
第三节 常用方剂
四逆汤
吴茱萸汤
……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