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淤泽溥,林青
页数:42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6878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首部以模块化形式编写的药理学教材。内容分为三个知识模块:基本知识模块,为教材主体,介绍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供课堂教学用;总结记忆模块,包括知识要点、概念比较和复习记忆,供课后复习用;拓展提高模块,包括研究史话、知识拓展及问题与思考,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训练科学思维本书编写形式独特,内容精练新颖,基础前沿结合,融入人文知识,便于复习记忆。
本书可供医药院校的医学、药学及中医药类专业使用。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6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6
第二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11
第三章 药物的体内变化—药动学 23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23
第二节 药物吸收及影响因素 25
第三节 药物分布及影响因素 26
第四节 药物代谢及影响因素 27
第五节 药物排泄及影响因素 29
第六节 体内药物的药-时关系 30
第七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32
第八节 常用药动学参数 33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39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39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41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46
第一节 概述 46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48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51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52
第六章 拟胆碱药 57
第一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 57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59
第七章 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63
第一节 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 63
第二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65
第八章 抗胆碱药 68
第一节 M胆碱受体阻断药 68
第二节 N胆碱受体阻断药 71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6
第一节 α受体激动药 76
第二节 β受体激动药 78
第三节 α受体和β受体激动药 79
第四节 α受体和β受体及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81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5
第一节 α受体阻断药 85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 88
第三节 α受体和β受体阻断药 91
第十一章 局部麻醉药 96
第十二章 镇静催眠药 101
第一节 睡眠与失眠 101
第二节 苯二氮?类 102
第三节 巴比妥类 105
第四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106
第十三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110
第一节 抗癫痫药 110
第二节 抗惊厥药 116
第十四章 抗精神失常药 120
第一节 抗精神分裂症药 120
第二节 抗抑郁药 126
第三节 抗焦虑药 130
第四节 抗躁狂药 130
第十五章 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药 134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134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138
第十六章 镇痛药 142
第一节 概述 142
第二节 阿片受体激动剂 144
第三节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和混合型激动-拮抗药 148
第四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149
第五节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149
第十七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153
第一节 概述 153
第二节 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155
第三节 抗痛风药 159
第十八章 中枢兴奋药 163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 163
第二节 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 164
第三节 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 164
第十九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167
第一节 组胺及抗组胺药 167
第二节 膜磷脂代谢产物类药物及拮抗药 170
第三节 5-羟色胺类药物及拮抗药 171
第二十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 176
第一节 利尿药 176
第二节 脱水药 181
第二十一章 抗高血压药 185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186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187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 193
第四节 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 196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200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200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203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204
第二十三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215
第一节 概述 215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216
第三节 减轻心脏负荷药 217
第四节 β受体阻断药 218
第五节 正性肌力药 219
第二十四章 抗心绞痛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26
第一节 抗心绞痛药 226
第二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31
第二十五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239
第一节 概述 239
第二节 抗凝血药 241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243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244
第五节 止血药 245
第六节 抗贫血药 246
第七节 增白细胞药 249
第八节 血容量扩充剂 250
第二十六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254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254
第二节 调节胃肠功能药 259
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266
第一节 平喘药 266
第二节 镇咳药 269
第三节 祛痰药 270
第四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药 271
第二十八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274
第一节 垂体后叶激素类 274
第二节 前列腺素类 275
第三节 麦角生物碱类 276
第二十九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80
第一节 概述 280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 280
第三节 盐皮质激素 287
第四节 促皮质素和皮质激素抑制药 287
第三十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291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291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293
第三十一章 抗糖尿病药 298
第一节 胰岛素 298
第二节 非胰岛素类降血糖药 299
第三十二章 性激素类药及抗生育药 308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309
第二节 孕激素类药 311
第三节 雄激素类药和同化激素类药 312
第四节 避孕药及抗早孕药 313
第三十三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概论 320
第一节 常用术语 320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321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323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24
第三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329
第一节 喹诺酮类 329
第二节 磺胺类与甲氧苄啶 333
第三节 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 336
第三十五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340
第一节 概述 340
第二节 天然青霉素 342
第三节 半合成青霉素 344
第四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46
第五节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49
第六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复方制剂 351
第三十六章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356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56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358
第三十七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361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61
第二节 多肽类抗生素 364
第三十八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369
第一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 369
第二节 氯霉素类抗生素 371
第三十九章 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及抗艾滋病药 376
第一节 抗真菌药 376
第二节 抗病毒药 379
第三节 抗艾滋病药 383
第四十章 抗结核药及抗麻风药 391
第一节 抗结核药 391
第二节 抗麻风药 395
第四十一章 抗寄生虫药 399
第一节 抗疟药 399
第二节 抗阿米巴药 401
第三节 抗滴虫药 402
第四节 抗血吸虫药 402
第五节 抗丝虫药 403
第六节 抗蠕虫药 403
第四十二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407
第一节 概述 407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 411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应用原则 416
主要参考文献 422
节选
第一章 绪论 基本知识模块 一、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1.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action)、作用机制(mechanism)、临床应用等。 2.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ze)及排泄(excretion)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 药物(drug)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必须具备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制性。 二、药理学的性质与学科地位 1. 药理学是药学和医学的桥梁 药理学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众多的药学学科与医学联系起来,为药物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2.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药理学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医学学科和各临床医学学科联系起来,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1. 阐明理论,指导用药 阐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求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2. 研发新药,评价新药 药理学研究是新药研发和新药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还包括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3. 提供方法,揭示规律 药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为阐明生物机体的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现象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对吗啡镇痛机制的研究,发现人体存在“抗痛系统”;对受体的研究结果为其他生命科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其他生命科学的发展(图1-1)。 图1-1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四、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理学根据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基础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二者均可采取在体(in vivo)或离体(in vitro)实验的研究方法。基础药理学以动物及培养的细胞为研究对象,包括实验药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前者以健康动物(包括清醒动物和麻醉动物)及其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受体分子和离子通道等为研究对象;后者以疾病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临床药理学则以人体(健康志愿者或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确保合理用药。 药理学研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的原则)和严格的实验操作,运用生命科学学科的最新进展及技术,与生理学、生物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化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研究。 五、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药理学与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基础医学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学习每一类药物都应密切联系前期学过的基础医学知识,便于对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抗心律失常药前,应及时复习心肌电生理的相关知识;学习利尿药前,应及时复习生理学中尿液生成的相关知识;学习抗菌药物前,应及时复习微生物学中相关的细菌学知识。 药理学教材中涉及的药物众多,通常在一个章节中要介绍数种甚至十多种药物,但每个章节中都有1或2个“代表药物”或“重点药物”,学习中应注意掌握每个章节中的“代表药物”或“重点药物”。在全面掌握“代表药物”或“重点药物”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其他药物和“代表药物”或“重点药物”的异同,熟悉和了解其他药物的特点。 学习药理学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但许多内容不必死记硬背,关键在于是否认识和掌握了该章节的学习规律。例如,学习了激动M胆碱受体的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是缩瞳、降低眼压和调节痉挛后,就可推知阻断受体的抗胆碱药阿托品具有相反的作用,即扩瞳、升高眼压和调节麻痹。为了有助于记忆众多的药理学知识,本书专设了“总结记忆模块”,通过归纳知识要点、比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药物、编写助记歌诀、提供复习指南等方式帮助学习者复习记忆。 药理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践科学。在药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联系临床用药实际,利用到医院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观察临床医生的用药情况,也可观察家人或身边的同学生病后医生的用药情况,了解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结合所学的药理学知识,分析判断其用药的合理性。在临床用药中学到的药理学知识,通常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如今疾病谱在不断变化,新药也不断涌现,部分上市药物可能会因不良反应而被撤回,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药物,以及机体或病原体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对药物的认识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药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知识融会贯通,方能适应临床用药的不断变化。 总结记忆模块 1. 知识要点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2. 概念比较 1)基础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但研究方法相似。基础药理学以动物及培养的细胞为研究对象,临床药理学以人体(健康志愿者或患者)为研究对象。 2)实验药理学和实验治疗学,二者均以动物在体(in vivo)或离体(in vitro)器官、细胞、亚细胞等作为研究对象,但前者以健康动物为研究对象,后者以疾病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 3. 复习记忆 (1)复习指南 抓住药理学的定义: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结合图1-2,可轻松记住药理学、药效学及药动学的概念。 图1-2 药理学、药效学及药动学的关系 (2)助记方法 歌诀法。 课前复习,温故知新 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分析比较,掌握特点 认识规律,逻辑推理 巧编歌诀,帮助记忆 联系实际,勤于练习 拓展提高模块 1. 研究史话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pharmacology)一词在词源学上最早由希腊文“pharmakon”和“logos”综合演变而成,由词源学可知,药理学是在药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本草学阶段 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通过偶然的发现及有意观察,认识与掌握了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的天然药物,因为这些药物是以使用草本植物为主,所以此时的药物学也称为本草学。此阶段形成的药理学知识是根据经验归纳提升的,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结果,因此也称为经验阶段。中国、古希腊及古埃及等最早的文献记载中,记录了许多迄今仍然有效的天然药物,为近代药理学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知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中国的《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为此时代的重要代表著作。 (2)近代药理学阶段 18世纪,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为药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1806年,德国化学家泽尔蒂纳(F. W. Serturner)从罂粟中首次分离出具有镇痛作用的单体化合物吗啡(morphine),并在狗身上证明了其镇痛作用,开创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的先河,标志着药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期的Buchheim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出了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这标志着药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科学。其学生 Schmiedeberg 继续发展了实验药理学,开始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称为器官药理学。此阶段的特点是药物的化学成分开始清楚。 (3)现代药理学阶段 Langley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根据阿托品与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存在拮抗作用的现象,以及尼古丁与箭毒对骨骼肌的兴奋和抑制作用,首先提出了受体的概念,并进一步证实了受体的存在。这标志着药物作用的靶点开始清楚,药理学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Sutherland于1957年发现cDNA,于1965年提出第二信使学说,这是人们认识受体介导和细胞信号转导的一个里程碑,使受体的研究更加深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大分子不断被发现,包括受体、离子通道、酶及核酸。许多药物作用的靶点相继被找到并确认,使药理学从整体、器官、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从深度上产生了生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随着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一系列药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出现了,如临床药理学、精神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免疫药理学、时辰药理学、数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理学几乎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 2. 知识拓展 药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使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迅猛发展。重组DNA技术使那些用常规方法不能制备、难以纯化、不能获得足量供应且价格昂贵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大量生产成为现实。自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问世以来,迄今全世界已有数十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包括细胞因子、激素、酶、基因工程抗体和基因工程疫苗等。常用的基因工程药物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表皮生长因子、生长激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链激酶、葡激酶、重组乙肝表面抗原疫苗等。基因工程已在临床上成功应用,大量基因药物可望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同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的完成,为基因与疾病关系的阐明及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人类约4万个基因的编码蛋白质中,许多是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基因组药理学已形成一门新的药理学分支学科。 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深入运用,不仅可以从药理作用解析目标分子,还可以从目标分子导出新的药物,前者称为正向药理学,后者则称为逆向药理学,这种双向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3. 问题与思考 药物和毒物有何区别? 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过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毒物是指较小剂量即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药物和毒物没有明显的界限,任何药物剂量过大都可产生毒性作用。 (淤泽溥 林青) 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基本知识模块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为临床合理应用药物和新药研究提供依据。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 在药学的研究中,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其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的变化称为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药物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结果,药物初始作用与药理效应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则为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例如,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是激动虹膜环状肌上的M受体,其效应是环状肌收缩及瞳孔缩小。在药理学中通常把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与药物效应统称为药理作用,本书沿用此概念。 二、药物的基本作用 1. 调节功能 很多疾病是机体某些功能过度增强或减弱所致,药物通过调整机体的病理状态使其恢复正常,可达到治病目的。能使机体原有功能水平提高的作用称为兴奋,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兴奋和抑制是药物对机体最基本的作用,也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 2. 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通过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及肿瘤细胞发挥治疗作用,如化学治疗药中,青霉素通过杀灭侵入机体的细菌治疗细菌性感染。 3. 补充不足 机体某些物质(如激素、维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