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医学基础(第3版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封面

作者:郑洪新,战丽彬

页数:23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7196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第3版,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入门课程和主干核心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本教材内容分为11章,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诊法、病机与辨证、养生防治康复,系统阐述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生命活动、病因与发病、诊断与病机证候、养生防治康复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疾病防治等奠定基础。
本教材可供中药学、药学、医药经济管理、预防、康复、口腔及护理学等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第二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6

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8

第二章 阴阳五行 13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3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9

第三章 藏象 26

第一节 概述 26

第二节 五脏 29

第三节 六腑 45

第四节 奇恒之腑 49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51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59

第一节 精 59

第二节 气 61

第三节 血 66

第四节 津液 68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69

第五章 经络 74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74

第二节 十二经脉 76

第三节 奇经八脉 83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88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90

第六章 体质 95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95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97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99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01

第七章 病因 105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05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1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16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21

第八章 发病 128

第一节 发病原理 128

第二节 影响发病的因素 131

第三节 发病类型 133

第九章 诊法 137

第一节 望诊 137

第二节 闻诊 147

第三节 问诊 150

第四节 切诊 159

第十章 病机与辨证 167

第一节 八纲基本病机与辨证 167

第二节 阴阳失调的病机与辨证 173

第三节 气血津液失常的病机与辨证 176

第四节 脏腑病的病机与辨证 185

第五节 外感病病机与辨证 206

第十一章 养生防治康复 217

第一节 养生 217

第二节 治未病 220

第三节 治则 222

第四节 治法 230

第五节 康复 235

主要参考书目 239

节选

第一章 绪论 中医药学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独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独最的理论体系,凝聚着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事业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又在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因此,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干,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医药学科学。 第一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疾病等作斗争,逐步地认识了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掌握了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知识的丰富积累,逐渐将实践经验从理论高度进行反复而系统地总结,从而产生了中医药学理论。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在当时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结合其他自然科学知识,对医药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和系统总结。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相继问世,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呈现一派浓郁的文化氛围,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如道家倡导顺应自然、全性保真的理念;儒家强调仁义精诚、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思维;以及兵家提出修道保法、谋略多变的观点等,在中医药养生保健、医德医术、治则治法等理论的构建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当时推崇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本原和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作了深刻的揭示,对认识人的生命起始和发展演变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说理工具。 2.科学技术的密切结合 科学技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天文学为中医药学提供了宇宙观的背景,使之创立了人与天地息息相关的整体医药学模式,结合所生存的外界环境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防治疾病的规律。气象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中医药学,探讨不同的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农业生产对中医药学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之一是在药物学方面,当时所用药物多以草木为主,动物及矿物类药物只占很小比例,如《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植物类药物就有252种。可见,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与医药学的高度结合,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科学技术基础。 3.医药实践的系统总结 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人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步地认识到人的生理病理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如殷商时期,已发明了酒和汤液;西周时期,为部分疾病确立了专门的病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和药物治疗已成为医生治病的常用方法,并涌现出一批如扁鹊等具有精湛医术的专职医生,从而使医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不少医家将多年的医疗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著《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247种药物,283首方剂。还有《易经》《诗经》《左传》等著作中,也记载了许多有关医药学的知识与实例。这些都表明当时的人们对疾病已有相当深刻而广泛的理解,医药实践资料已极为丰富,从而为中医药学规律的总结、理论体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四部医学典籍的先后问世。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该书对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整理,结合当时自然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成果,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系统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还涉及心理学、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及医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独最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内经》的产生,标志着祖国医学已从单纯的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的阶段,书中的许多认识也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水平。在疾病的防治上,特别强调防重于治,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征四失论》专篇讨论了从事医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提出诊病“四德”,批评了从事医药人员精神不专与学业不精所造成的过失,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成书于汉代。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用问答的形式进一步探讨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医学道理,内容简要,辨析精辟,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尤其是在脉学上的阐述独具特色,完善了《内经》诊脉“独取寸口”的诊断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以诊治外感热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诊治内伤杂病为主,对脏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法、治疗等都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理、法、方、药完整精当。《伤寒杂病论》共记载40多种病证,262首方剂,故称为“经方之祖”。在《伤寒论?自序》中,张仲景立志解除百姓疾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表现了中医药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集东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共收录365种药物,按照养生、药物性能功效、有无毒性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主益气、养生;中品药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书中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甘辛苦咸五味,并完善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与七情和合的理论,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自汉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学家从基础理论、临床研究、方药知识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1.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这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医学的学科分化日趋成熟而发展迅速,不仅有脉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方面的专著,还出现了《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综合性医著以及《新修本草》官修药典。 《脉经》为晋代王叔和所著,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运用对中医脉学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书中发展了《难经》的寸口诊法,提出脏腑于寸关尺三部定位的原则,详述了浮、沉、迟、数等24种脉象各自的形状、辨认特点、应指感觉及所主疾病等,并强调脉证合参,使脉学在诊断疾病方面更科学规范。 《针灸甲乙经》为晋代皇甫谧编撰,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集魏晋前针灸经络理论之大成,对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为晋代葛洪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症著作。全书总结东晋以前的中医急症救治成就,具有很高的医药学史料价值。书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以治寒热病及各种疟疾的记载。屠呦呦受此启发成功提取青蒿素,为全世界防治疟疾作出重大贡献,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获奖感言中说道:“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雷公炮炙论》为南北朝时期雷敩所著,为我国第一部的中药炮制学专著。第一次系统总结前人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奠定了中药炮制学之基础。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也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原书早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雷公炮炙药性赋解》《本草纲目》等书中。现代中医文献学家尚志钧所辑《雷公炮炙论》,计收载原书药物288种,校注详尽。 《诸病源候论》为隋唐时期巢元方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全书记载了1729种病候,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对每一病证的发病原因、病机变化和主要症状都作了具体的描述。 《备急千金要方》为唐代名医孙思邈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书中阐述了前人主要的医学理论及诊法、方剂、治法、养生等内容,尤其在为医之道德准则方面提出“大医精诚”等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唐代苏敬等人奉敕编撰,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全书收药850种,正文记述各药性味、主治及用法;图经部分是药物的形态、采集及炮制,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标志着中国药物学更向前发展,在海外流传广泛。 2.宋金元时期 两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药学史上成效卓著,影响深远的一个时期。当时医学领域的学术争鸣十分活跃,不少医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宋代陈无择著,详细地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把各种复杂的致病因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六淫为外因,内伤七情为内因,其他饮食所伤、跌打损伤、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从而发展了《内经》及《金匮要略》的病因理论,使中医的病因学理论更加系统化。 宋代,由于政府的关注与重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与推广等因素,促使中药学研究和编纂工作空前繁荣,由政府主持修纂、国家颁布的中药学著作,具有类似于药典的性质,是我国中药学发展到新高度的鲜明标志。 《太平圣惠方》为北宋王怀隐等人奉敕编撰,为我国现存公元10世纪以前最大的官修方书。全书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每方列主治、药物及炮制、剂量、服法、禁忌等。本书录方宏富,因证设方,药随方施,理法方药兼收并蓄,堪称“经方之渊薮”(《经籍访古志补遗》)。临床各科多有阐发,如外科辨别痈疽之五善、七恶,为后世树立规范;儿科论急、慢惊风,为儿科著作中最早所见;眼科所载针拨内障术之全过程与注意事项,更为切实详尽。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医局编撰,为我国第一部官修中成药典。全书10卷,分为临床各科共14门,载方788首。所收成方为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药物炮制及制剂用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所载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唐慎微所著,为宋代本草集大成之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书中参引经史百家典籍300余种,辑众多医方,各注出处,其资料之富、内容之广、体例之严,对后世中药学发展影响深远,弥足珍贵。在宋代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经医官文晟等重修之后,被作为官定本而刊行,遂改名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其后经2次修订,1249年由元代张存惠进行增订,更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金元时期涌现的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医学基础(第3版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8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