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韦宏著
页数:137页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72341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通识教育概述 ; 本课题研究的缘起 ;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 通识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意义 ; 高职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 ;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趋势等。
目录
第一节 通识教育的含义
第二节 通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的缘起
第一节 学风建设需要通识教育
第二节 硬核职业技能需要“完人”教育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意在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重点
第六节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七节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推广价值
第八节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三章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第一节 职业教育改革的纲领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吗?
第三节 如何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第四章 通识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意义
第一节 优秀的综合素养是所有学生一生的财富
第二节 职业技能替代不了职业素养
第三节 培养学生的终身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的责任
第四节 培养综合职业素养离不开通识教育
第五章 高职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
第一节 发达国家高职通识教育的启示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着力点
第三节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第四节 改革课程设置与专业选择规则
第五节 构建分类培养的立交桥模式
第六节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第七节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第八节 全员参与技能比赛
第九节 邀请本科院校为高职学生开设部分通识课程
第六章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趋势
第一节 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职业型高等学校的未来
参考文献
节选
《高职通识教育的构建与实施》: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的不竭动力,唯有创新才有未来。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依靠教育。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有思想力的人,而不是只会动手操作的人。 很多人一直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失去对“中国制造”正确的认识。美国其实也是制造业大国,而且是创造性的制造。中国制造业的鄙视链中存在令人担忧的断崖,比如我们是制笔业大国,可是小小的圆珠笔尖曾经长期完全依赖进口,这样的一个小小配件对不锈钢材质和生产工序的要求极高,直到2017年才实现中国制造。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为何在漫长的时间里无法实现一个圆珠笔尖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我们的制造业需要晋级为高端制造业。 为企业提供技术型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也不能继续停留在简单的“形而下”的操作性教育层面。职业教育必须注入“科技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旦注入科技内涵,操作和实践不但容易上手,而且能够手脑并用。如此一来,职业教育不再是培养普通技工的低端培训场,我们培养出来的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蓝领”,而是能够锻造出能文能武、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专家和未来的“大国工匠”。 2.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规则意识 相同的原料、相同的生产线和管理制度,中国工人却无法生产出与发达国家同等质量的产品,问题其实就出在缺乏“工匠精神”上。怎样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让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的质量标杆?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年来,高职职业技能大赛也是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可是真正实现以赛促学目的的学校有几所呢?更为直接的目的就是在官方举办的大赛中获奖,获得能让学校排名向前进的奖项荣誉,对于奖项级别及奖项本身的看重已经超越了对于比赛本质的重视。能够派学生参加省赛和国赛的院校有几所?这几个学生为了比赛获奖而进行加班加点的训练,即使在国赛上获奖,是否就代表一所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在备赛中得以提高?广大的没有机会参加比赛的学生和这样的获奖有何关系?从中获得怎样的学习促进?如果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就会发现很难回答或探讨。 大国工匠精神追求的是技艺百分百精湛,而在竞赛中,大家追求的则是排名,至于是不是满分则显得不重要,关键是能够横向比拼分数排在前面获奖即可,只要得到一等奖,哪怕是只得80分又何妨。因为对于比赛,一定要是这样的评定规则才能排出获奖等级,所以未获满分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达到满分的产品和技术都是不合格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规则意识。众所周知,德国的优秀技工和中国老一辈的工匠,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对质量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规则意识——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作风。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企业越来越看重毕业生除技能之外的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态度。笔者认为任何一家优秀的企业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有高度的企业文化认同感、对雇主的忠诚、对岗位的坚守、具有可塑造性等隐性职业素养。技能可以强化培训,而这些职业素养不是短期培训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才能塑造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