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芦思宏
页数:297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040498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英语世界六朝小说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重点分析了英语世界关于六朝小说的文体形式、叙事手法、故事情节,以及小说与六朝文化的研究,包括志怪小说与佛教、道教的影响关系,志怪小说反映的鬼神观念,志人小说刻画的魏晋士人生活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总体译介与研究的不足之处,通过中西方六朝小说研究的侧重点和方法比较,提出了英语世界研究对中国学界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芦思宏,女,1988年生,文学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副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中西文化比较。丰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大连市社科联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项目近十项。已出版学术专著1本,在《当代文坛》《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戏剧》等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英语世界的六朝小说译介研究
第一节 六朝小说界说
第二节 六朝小说的译介简史
第三节 六朝小说英译本的介绍与研究——以《搜神记》与《世说新语》为中心
第四节 变异学视角下的六朝小说译介研究
第二章 英语世界的六朝志怪小说个案研究
第一节 六朝志怪与中国小说的起源
第二节 英语世界的《搜神记》研究
第三节 《拾遗记》及其与志怪小说的关系
第四节 《幽明录》与佛教思想
第五节 比较视域中的超自然小说研究——以六朝志怪与德国传说为例
第三章 英语世界的六朝志怪小说艺术特色研究
第一节 六朝志怪小说的文体特点
第二节 六朝志怪小说的鬼怪形象
第三节 六朝志怪小说的叙述模式
第四节 六朝志怪小说的宗教视角
第四章 志人小说高峰——英语世界的《世说新语》研究
第一节 “世说体”的形成与定位
第二节 《世说新语》的士人形象研究
第三节 《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研究
第四节 《世说新语》的魏晋风尚研究
第五节 《世说新语》的影响研究
第五章 跨文明视域下中西方六朝小说研究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西方六朝小说的研究特点
第二节 英语世界六朝小说研究的方法论借鉴
参考文献
附录 英语世界的六朝小说译介史概况
后记
节选
《英语世界的六朝小说研究》: 正如杜志豪所认为,志怪小说这一短小简洁的叙事文体,与六朝时期的诗歌散文一样,具有朴素浅显、通俗易懂的形式特点。志怪小说的关注重点集中于对奇异人物、地点和事件的叙述,在文体形式上与史书具有很多相似性,但排除了正史中的真实历史事件。杜志豪指出,志怪小说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小说所认定的基本要素,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的选集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创作主体精心构建的故事结构、语言行动、因果关系,它的诞生将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六朝志怪小说的创作数量很多,但流传至今的却十分有限,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搜神记》《搜神后记》《幽明录》《拾遗记》等。 杜志豪基本承认大部分学者的意见,即中国小说起源于六朝志怪,志怪小说是中国最早的叙事体文学,同时也具有古典历史和哲学的研究意义。但从历史学和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对志怪小说的起源以及文体研究均有不足之处。由于中国的小说体文学在长时期内附庸于史传文学,因此六朝志怪中也有对于历史的真实记录,这就使得批评家们难以区分事实和虚构。杜志豪认为,从学者的研究视角看,中国早期的叙事文学有其特殊性,不可能对其进行明确的历史或小说文体类型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历史学家亲眼见证了他们所记录的事件,并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来进行判断,选取适当的材料编人书中,如干宝、刘义庆等人同时具有官方史官的身份,他们编写的故事有许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述。简言之,杜志豪认为六朝志怪小说的出现,与历史的发展并不相悖,志怪作家们往往从正史中取材进行创作,此时的叙事文学介于历史和小说的文体特点之间。② 杜志豪梳理了中国叙事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考察了自先秦时期的史传文学至两汉时期的杂史杂传,指出中国叙事小说的选材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也构成了中国小说丰富多彩、摇曳生姿的艺术特色。结合志怪小说的形成过程,杜志豪认识到了其与历史书写间的紧密关系,许多志怪小说集以“记”“录”“传”为题,充分说明了两汉至六朝时期叙事小说的创作概念,仍没有脱离前代《左传》《战国策》《史记》的史传文学观念。志怪小说的许多形式特点和创作传统都是从史传文学中继承而来,只是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存在于文本里。杜志豪认为,汉代的杂史杂传类小说,惯用历史学家的两种创作方法:其一是通过地理线索组织奇幻故事;其二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进行写作。然而,在六朝时期这种情况则较为少见,志怪故事多被裴松之、郦道元所引用,在6~7世纪间才被编纂至类书之中。 杜志豪指出,中国早期的小说创作与真实历史之间紧密相关,所以在研究小说的文体时,必须对两者之间的差别进行辨别,使批评家和读者们清晰地认识到它们之间不同的文体特点。受到晋代编史精神的影响,书写鬼神之事的志怪小说开始广泛流传,人们也开始关注史书中所记载的奇幻历史是否真实存在,此时便诞生了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张华的《博物志》、祖冲之的《述异记》等代表作品。“志怪”一词开始正式以小说的意义出现,以葛洪为代表的作者,在作品序言或自传中分析了志怪小说与历史书写间的关系,并开始意识到两者之间的明确界限。通过对《神仙传》《洞冥记》等文本的分析,杜志豪指出,六朝时期的文学多以私人创作的形式问世,并伴随民间传播得到了广泛地接受,志怪小说的许多材料也是因为家族藏书才得以保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