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闽试教育组编
页数:441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15552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16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丛书: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 中小学教育综合考试大纲解析》为“福建教师招聘考试辅导系列从书”之一,专门针对新《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进行了2015年的改版,针对考点的变化对正文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增删,详细阐述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全书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教育学,第二部分是心理学,第三部分是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每一章均有复习提示、知识框架、知识详解、直击重点、真题赏析、真题预测、答案解析等内容。本文还附历年真题解析(2010年至今)。
作者简介
闽试教育,是福建省研究开发教师招考辅导的专业机构,深入研究福建教师招考的政策走向、考试内容及命题规律,成立了“福建教师招考命题研究中心”、“福建教师招考考试研究中心”、“福建教师招考面试研究中心”等教研团队。
本书特色
本书严格按照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结构体例模块化、复习方法精准化、知识框架一体化、重点呈现新颖化,同时还附有近年来的全真试题及详细解析,全面反映2016年的第一命题趋势。
目录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教育综合》试题考点分布及试卷结构分析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教育综合》考情分析及2016年命题预测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二章 教育及其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与主要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属性
第四节 教育的起源
第五节 教育的发展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文化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及其理论
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真题预测
参考答案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八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标准
第三节 课程结构
第四节 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九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五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十章 教育评价
第一节 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方法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十一章 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德育及其意义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
第四节 德育原则
第五节 德育方法
第六节 德育途径
第七节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第八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十二章 课外活动
第一节 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二部分 心理学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第二节 记忆
第三节 想象
第四节 思维
第五节 问题解决
第六节 注意
第七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二章 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第二节 意志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三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
第二节 能力
第三节 气质
第四节 性格
第五节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四章 学习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 学习概述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
第四节 学习迁移
第五节 知识的学习
第六节 技能的学习
第七节 学习策略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五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 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第二节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第四节 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六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学生心理辅导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七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第二节 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三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第二节 主要教育法律法规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389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二节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解读
第三节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真题预测
答案解析
附录
附录1: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
参考答案
附录2:2011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
参考答案
附录3:2012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
参考答案
附录4:2013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
参考答案
附录5: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
参考答案
附录6:2015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
参考答案
节选
《2016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丛书: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 中小学教育综合考试大纲解析》: (三)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教育过程本身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前者是“活动里面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杜威进而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离开了过程就不可能有真实意义上的教育目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和展开形式,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的生长过程。 (四)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准备生活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适应生活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教育准备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教育准备生活说反映了人们期望通过教育获取能够使个人幸福的知识和能力。 教育适应生活说认为一旦把教育看作为儿童未来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而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因此,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人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本领。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含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个丰富且完整的理论体系。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条件 (1)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人的发展既与生产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个人的发展情况,取决于他们进行物质生产的条件,取决于社会分工。 (2)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片面发展 首先,过去各种不同的独立的手工业工人成为手工工场工人以后,他们就逐渐地失去了全面从事原有手工业劳动的能力,终身束缚在一种工具上,从事一种技能的操作。其次,这种一定的操作使工人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单调的动作,它使工人的精力或肢体的某一部分极度的疲乏,造成工人肉体和精神的真正畸形发展,破坏了人的肢体的完整和统一,使其片面化。再次,工场手工业的性质也使体脑的分离和对立进一步发展。 (3)现代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首先,大工业之前所有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是革命的;其次,由于自然科学和工艺学在生产力上的运用,使人的全面发展也具备了可能性;最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客观上必然要求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趋向于体脑的结合。 (4)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虽然现代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其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5)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现,使人们得以充分享受闲暇时间和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正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消灭了旧有的分工制度,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社会基础,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它为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能力(即体力和脑力)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