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岩,魏银立,孟彩主编
页数:207页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22830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界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探讨了积极适应环境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分析了大学生人格教育和挫折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明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和目标, 以帮助大学生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宋岩,女,1964年生,山东莱州人,198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黑龙江省行政学院任教,1997年获得副教授职称,2002年获得教授职称。2005年调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任科技处处长、女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等。魏银立、孟彩,均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目录
第一节 心理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新生适应问题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第四节 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积极自我意识的建立
第三章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节 学习心理结构及活动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第三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辅导
第四章 大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 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第五章 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第一节 人格的特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第三节 大学生不良人格的调控
第六章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四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效应与技巧
第七章 大学生的恋爱与性心理
第一节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困惑与调适
第三节 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
第四节 大学生的性心理
第八章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与调适
第一节 挫折及其形成
第二节 大学生的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方法
第九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
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大学生提升生命意识的途径
第十章 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参考文献
节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国外有关资料,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这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的问题,心理上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上认可的行为进行调适。凡具有这种耐性的状态,都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健康的情绪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人的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情绪稳定表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协调。如果一个大学生的情绪经常很不稳定,.变化莫测,与他人很难相处,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和谐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二)健全的意志 健全的意志,主要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这种目的和行动有利于行为人遇事当机立断,即使在执行计划中遇到情况变化,也能果断地改变计划;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做出适当的心理反应;对所要达到的目的,能做持之以恒的努力,直至成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言行。如果一个大学生做事缺乏明确的目的,或者对目标朝令夕改,对重大决策优柔寡断、草率从事,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对自我的约束力弱,放纵任性,则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现。 (三)正常的智力 智力是指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的智力根据其发展水平,可分为超常、一般和落后。心理学家通常用智力测验来衡量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水平的高低用智商(IQ)来表示。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商在90~110之间,表明其智力水平适中;智商超过140,表明其才智出众;智商低于70,表明其智力低下或称为智力落后。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一般常态水平,智力超常和智力落后者都是少数。智力超常与智力一般且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素质,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智力落后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智商在正常以上但不能发挥自身的潜在素质,也不算心理健康。 (四)适度的行为反应 行为是人在环境刺激下所产生的内在心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适度的行为反应,首先是指大学生的行为内容符合社会规范,并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社会生活的准则。其次是指大学生的行为反应,诸如喜怒哀乐、言谈举止等皆在情理之中。最后是指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总体来说应该与其年龄相符合。如果出现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实际年龄严重的不相适应状态,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协调的人际关系 协调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大学生乐于和别人交往,有自己的友伴。在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关心、帮助、谅解他人等肯定态度应多于对人怀疑、嫉妒、仇视、埋怨、指责等否定态度。为此,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以积极的态度参加社会交往,不孤僻,不冷漠。第二,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助人为乐。第三,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领域中,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 三、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对于达到教育目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为实现德育目的奠定心理基础 德育就是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品质,如果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就很难培养出这种优良的品质。按照现代健康的概念,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同时具备的。然而,道德品质受心理健康状况制约,一个心理扭曲、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往往是一个道德品质低下的人。例如,人格异常的人就会扰乱他人和危害社会。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强化德育机制的心理基础,只有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才能达到德育的圆满目的。 (二)为实现智育目的提供前提 智育是向大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认识能力的教育。但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进行的,如果受教育者的智能低下,心理受阻,那么这种教育任务就难以完成。因此,要达到智育目的,首先就要使大学生有健康的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