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史世伟,寇蔻著
页数:38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248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研究对中国与德国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历史沿革、制度结构特征、体系的创新绩效以及在体系内政府作用的探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创造性地运用了更适合创新研究的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的范式,力图突破新古典经济学静态均衡分析、很优化理想模型建构的框框以及行为人接近理性的假设,使分析框架更接近现实。制度和演化经济学认为创新是技术与制度共生演化的结果,同新古典范式不同,它强调不同体系和行为主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认为创新体系的研究具有不可很优化的特性,从而使比较分析能够产生更丰富的成果。另外,它认为历史性的考量是创新体系研究的本质,从而为把历史重新纳入经济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史世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德国波茨坦大学经济与社会科学博士,现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讲授中国经济,在柏林bbw应用技术大学讲授市场营销与经济政策理论。长期从事制度与演化经济学、创新、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以及中国与德国经贸关系的教学、研究与政策咨询。已出版专着两部,编着七部,译着八部,在国内学术期刊、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四十余篇。 寇蔻,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讲师。德国哈勒-维滕贝格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FraunhoferISI)和弗劳恩霍夫材料经济学中心(FraunhoferCEM)进行访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德国经济政策和中国经济改革,曾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为什么选择演化经济学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分析框架及其缺陷
第三节 秩序理论与经济体制比较
第二章 中国与德国的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与变革
第一节 中国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结构及行为主体的特征
第三节 德国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德国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结构及行为主体的特征
第五节 中德创新体系的比较
第三章 中国与德国的创新绩效比较
第一节 分析框架
第二节 中国与德国国家创新能力概览
第三节 两国区域层面的创新能力比较
第四章 中国与德国的科技与创新中长期战略
第一节 中国“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第二节 德国政府的高科技战略
第三节 从创新体系角度分析德国高科技战略
第四节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中长期创新战略实施的范例
第五节 中国与德国中长期科技战略的比较
第五章 中国与德国竞争政策的比较
第一节 竞争与竞争政策的发展
第二节 德国、欧盟竞争政策与创新激励
第三节 中国竞争政策与德国竞争政策的比较
第四节 德国与欧盟竞争政策对中国的启示——从创新的视角
第六章 中国与德国的创新金融支持政策比较
第一节 德国的资本市场
第二节 德国政府的创新融资支持
第三节 中国金融体系建立及改革过程
第四节 中国创新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
第五节 中国政府对创新融资的扶持
第六节 德国与中国创新融资体系和融资政策的比较
第七节 集群案例一:德国巴伐利亚州高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融资
第七章 中国与德国中小企业创新促进政策的比较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 高科技战略下德国联邦政府中小企业创新政策
第三节 结构转型下的中国中小企业创新促进政策
第四节 德国与中国中小企业创新促进政策的比较
第八章 中国与德国创新集群促进政策的比较
第一节 从产业集聚到创新集群:“集群”与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
第二节 德国的创新集群促进政策
第三节 中国的创新集群促进政策:国家高新区演化的新方向
第四节 德国与中国创新集群政策的比较
第五节 集群案例二:德国东部尖端集群“BioEconomy”
第六节 集群案例三:柏林一勃兰登堡创新区
第九章 欧洲研究区:欧盟国家之间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举措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内涵
第二节 欧盟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历史
第三节 欧洲研究区是欧盟国家开展创新合作的重要举措
第四节 德国支持并积极参与欧洲研究区建设
第五节 欧洲研究区对中国在亚洲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为什么选择演化经济学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分析框架及其缺陷
第三节 秩序理论与经济体制比较
第二章 中国与德国的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与变革
第一节 中国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结构及行为主体的特征
第三节 德国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德国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结构及行为主体的特征
第五节 中德创新体系的比较
第三章 中国与德国的创新绩效比较
第一节 分析框架
第二节 中国与德国国家创新能力概览
第三节 两国区域层面的创新能力比较
第四章 中国与德国的科技与创新中长期战略
第一节 中国“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第二节 德国政府的高科技战略
第三节 从创新体系角度分析德国高科技战略
第四节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中长期创新战略实施的范例
第五节 中国与德国中长期科技战略的比较
第五章 中国与德国竞争政策的比较
第一节 竞争与竞争政策的发展
第二节 德国、欧盟竞争政策与创新激励
第三节 中国竞争政策与德国竞争政策的比较
第四节 德国与欧盟竞争政策对中国的启示——从创新的视角
第六章 中国与德国的创新金融支持政策比较
第一节 德国的资本市场
第二节 德国政府的创新融资支持
第三节 中国金融体系建立及改革过程
第四节 中国创新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
第五节 中国政府对创新融资的扶持
第六节 德国与中国创新融资体系和融资政策的比较
第七节 集群案例一:德国巴伐利亚州高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融资
第七章 中国与德国中小企业创新促进政策的比较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 高科技战略下德国联邦政府中小企业创新政策
第三节 结构转型下的中国中小企业创新促进政策
第四节 德国与中国中小企业创新促进政策的比较
第八章 中国与德国创新集群促进政策的比较
第一节 从产业集聚到创新集群:“集群”与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
第二节 德国的创新集群促进政策
第三节 中国的创新集群促进政策:国家高新区演化的新方向
第四节 德国与中国创新集群政策的比较
第五节 集群案例二:德国东部尖端集群“BioEconomy”
第六节 集群案例三:柏林一勃兰登堡创新区
第九章 欧洲研究区:欧盟国家之间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举措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内涵
第二节 欧盟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历史
第三节 欧洲研究区是欧盟国家开展创新合作的重要举措
第四节 德国支持并积极参与欧洲研究区建设
第五节 欧洲研究区对中国在亚洲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