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柳卸林等著
页数:29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0302954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区域创新能力是多种资源、多种力量均衡配置的结果。因此,在一个地理边界内,从国家到地区,创新的实现需要社会部门的参与,需要多种融资方式的产生和配合,需要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同时,开放的创新、国内外的技术转移与合作,会大大提高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地理边界产业的集群度和城市群网络的建立,也决定着创新能力的实现。以江苏、广东和其他发达地区为案例,本书论证了上述核心思想,丰富了区域创新理论,对建设创新型区域和国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作为高校、研究机构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企业界及政策界人士参考。
作者简介
柳卸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管理与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1994年获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1985~1996年,清华大学任教,1996~2006年,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年2~8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教授,1997年4~8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访问教授,2002年11月~2003年1月,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JSPS访问教授,2005年1~3月,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客座教授,2006年9~12月,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访问教授。2000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的管理、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代表作有《全球化、追赶与创新》、《技术创新经济学》、《知识经济导论》及Innovation, Technology and Regional Policy: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Australia等。在Research Policy等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
本书特色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资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从1999年开始发布,至今已经11年。该报告在帮助和激励地方政府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决策参考依据。
本书作者作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课题组组长,以江苏、广东和其他发达地区为案例,论证了区域创新体系核心思想,丰富了区域创新理论,对建设创新型区域和国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寻找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2章 区域创新力量的均衡与网络化
2.1 什么是创新体系中的基本力量
2.2 创新的系统性与网络化
2.3 区域创新体系的提出
2.4 影响区域创新能力上升的因素
2.5 区域创新的均衡与网络化
第3章 外资的创新活动对本土创新的影响
3.1 问题的背景
3.2 外资市场强弱与内资研发强度的国际比较
3.3 外资研发机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3.4 外资企业创新产出是否有助于内资企业创新产出?
3.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节选
本书研究了中国不同产业在面临不同的创新机会之时,如何制定产业发展的政策,如何制定企业的创新战略。全书共分九章。首先阐述了什么是产业创新体系并给出了中国产业创新的分析框架;然后分别分析了IT、生物、农业机械、汽车和纳米产业的创新和追赶战略;最后对中国不同产业的创新战略选择作出总结,并阐述了产业创新体系在中国的政策涵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