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苗文龙著
页数:26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221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金融波动的周期规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周期的影响。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介绍金融周期的理论框架,以及中国金融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其次分析了金融周期的货币政策效应、财政政策将就以及政治周期效应;再次分析金融稳定与经济稳定的关系,实证分析了金融周期的靠前冲击效应;很后提出政策建议。本书的主要结论有:金融周期内生于经济波动,金融稳态路径由经济稳态路径和长期延续的金融制度决定,金融稳态路径是经济稳态路径的反映,而经济体系内部不同集团经济势力的此长彼消导致了金融周期;中国金融制度应归于显性集权隐性分权的类型,现实中存在一定的金融分权,地方政府金融扩张、争夺国家金融资源造成的金融风险与国家进行很终救助,其合力形成“风险冲动——风险聚集——风险膨胀——风险化解”的金融周期;中国的利率和货币供给量主要服务于产出增长、对货币稳定反应不足,对汇率比较关心、对股市、房地产等资产反应不足,货币政策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冲击效应较低;政府财政支出波动通过对基础货币变动、再贴现规模变动、公开市场拆借规模变动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进而对银行信贷、通货膨胀等产生显著影响。
作者简介
苗文龙,男,经济学(金融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曾就职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高级经济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金融学博士后。近年来,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家重要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相关成果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民银行重点调研项目十多项,出版专著4部。担任《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多家国家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目录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四节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第二章理论基础
第一节经济竞争与金融周期内在原理
一金融的二元性特征:金融风险角度
二经济体系内部不同集团经济势力的变化与金融周期
三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内生与反作用
四金融绝对稳态运行需要的条件
第二节经济分权、金融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节金融风险、政府行为与金融周期
第四节金融变量的选择
第三章中国的银行周期特征
第一节银行周期的经济内生性
第二节银行行为波动的顺周期性
第三节计量模型
第四节实证分析
第五节对检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章中国金融市场周期特征及国际比较
第一节国内金融市场周期及关联性
第二节金融市场周期计算及国际比较
第三节金融市场风险传染
第五章国际上同类型金融市场的周期与冲击
第一节理论分析
第二节实证分析
第三节谱分析与金融周期相关性判断
第四节时变Copula模型与国家间系统性金融风险冲击效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交叉效应与动态相关性
第一节理论分析
第二节模型与数据
第三节估计结果
第七章中国金融周期与行业技术周期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变量、数据与方法
第三节时变转移模型下金融周期与行业技术周期
第四节金融周期与行业技术周期的交叉谱分析
第五节周期波动中主要金融变量对不同行业技术投资的影响比较
第六节TVP-VAR下金融周期对行业技术周期的影响冲击
第八章中国金融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效应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数理模型与经济解释
第三节实证检验与经济解释
第四节进一步检验:利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金融波动与经济影响
第五节金融周期波动中的货币政策效应
第六节进一步讨论
第九章中国金融周期波动与财政政策效应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理论模型
第三节实证分析
第十章中国金融周期与政治经济效应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理论分析
第三节实证分析
第四节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国内外政治金融周期及其数量关系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政治周期与金融周期的表象关系:两类市场的比较
第三节政府换届与政治金融周期命题计量检验
第四节政治金融周期与核心国货币政策的数量关系
第五节国际金融周期的数量关系
第六节经济解释与政策含义
第十二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节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战略判断。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很显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研究中国金融的运行规律、完善金融的公平机制、提升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和普惠性,有助于满足人民的金融需求。与此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基于中国国情摸索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书基于作者2005年开始的系列研究论文,试图建立金融周期理论,阐述相关概念、规律、命题与实证,对把握中国金融规律、改善金融供给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苗文龙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博士后期间,我作为他的合作导师,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思路与其进行了合作研究,特别是对金融分权与金融风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反复推敲,形成博士后出站报告“金融分权、金融风险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一些论点成为本书的雏形,并且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比如,在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这显然是明确了金融分权下地方政府的金融风险担当责任。苗文龙博士在出站后的两年时间里,对前期十余年的思路和想法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将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有机统一起来,并以金融分权理论作为两者的理论基石,为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作出了贡献。 有必要指出的是,书中的论点基于中国经济金融事实,而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本书首先阐明了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内在关系,认为金融周期内生于经济波动,经济体系内部不同集团经济实力的数量和结构调整导致了金融周期;进而揭示出中国金融制度近期表现为显性集权隐性分权结构特征,在此特征下民间金融的发展、地方金融的扩张和地方政府竞争国家金融资源共同推动了金融风险的积聚和爆发,并不断求助于国家的货币救助,从而形成“风险冲动—风险聚集—风险膨胀—风险化解……”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表现在银行经营的周期性、金融市场的周期性、政治金融周期等方面;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金融周期具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实证发现,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显著的“政治金融周期”;最后总结得出,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周期具有显著影响,在短期内具有缓和金融危机的作用,但存在的风险承担公平性问题、强化机构冒险行为问题和增强通货膨胀预期问题,可能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内加剧金融周期波动。这些研究和结论对总结中国金融运行规律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当然,基于本书的主题,有些问题仍然还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论证和量化分析。比如,金融周期理论既是经济周期理论的必要补充,但又不完全归属于经济周期理论。金融周期主要描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相关金融变量在实际运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波动规律。金融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金融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周期,研究金融周期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周期。金融是人们根据经济交易而创造的风险管理工具,金融周期在很多时候不同于经济周期,表现在频率、振幅、形态等方面,研究金融周期可以更准确地总结经济周期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再比如,金融周期理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还是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都成立,不能断然判定发达国家的金融周期对其社会福利的影响必然小于中国。两者所不同的是引发金融周期的金融制度和缓和金融震荡的救助政策。发达国家金融的开放程度和竞争程度高一些,金融周期更多是由微观主体规避监管、进行金融创新而引起;中国金融的限制程度高一些,金融周期更多是由金融隐性分权和国家隐性担保下各地金融竞争和金融膨胀依赖而引起。发达国家金融周期造成的风险损失多由具体违约金融交易的相关主体来承担,中国金融周期造成的风险损失多由中央政府来化解、由社会公众来承担。因此,前者的金融周期短期内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较大,后者的金融周期长期内可能造成的风险分担公平性较低。基于这一视角,就难以判断哪种金融制度绝对更优、哪种金融周期模式绝对更好,因此,也就不能断然认为中国金融制度比发达国家金融制度更加低效。 本书提出了金融周期理论,虽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严密的框架体系,但仍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金融周期理论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完善和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十多年前苗文龙博士在计算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时,国内外关于金融周期的研究文献还极少见,而如今金融周期已经常见于监管文件和研究报告了。鉴于此,我希望有更多优秀的相关研究成果问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的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何德旭 2018年5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