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蓝琪刘刚著
页数:37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01615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亚史(第四卷)》论述了13世纪初至15世纪末期近三百年间,蒙古人和突厥化蒙古人政权在中亚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从内容上看,《中亚史(第四卷)》继续论述封建制度和封建关系的发展,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中仍然属于中世纪史范畴;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与突厥王朝时期一样,这一时期的中亚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 《中亚史(第四卷)》分“蒙古帝国时代”、“蒙古汗国时代”和“帖木儿帝国时代”三编。第一编从蒙古人崛起的13世纪初起,止于塔剌思会议召开的1269年;第二编起于蒙古帝国分裂的1270年,终于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儿在河中地区确立统治的1370年;第三编起于帖木儿帝国建立的1370年,终于帖木儿帝国灭亡的1507年。每一编的结构大致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叙述蒙古或突厥化蒙古诸政权的历史过程和统治;第二部分侧重于总体归纳,综述蒙古人或突厥化蒙古人在中亚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及对外关系,对蒙古或突厥化蒙古政权做出总结和评价。
作者简介
蓝琪,女,1948年生,湖北安陆人,1983年师从项英杰先生研究中亚史,1986年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随后在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任教,二级教授,2015年8月退休。主要从事中亚史、突厥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主要专著:《称雄于中亚的游牧民族》、《16—19世纪中亚各国与俄国关系论述》、《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译著:《草原帝国》、《治国策》、《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等。
本书特色
《中亚史》,一部通中亚“古今之变”之史。
《中亚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区及与它们有关的地区。中亚史著述一直存在史料多的地方多写、史料少的地方少写或不写的状况,本书作者以扎实的文献基础,综合了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编定性,以章定范围,以节定内容”,使我们对中亚史有整体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参考价值。本书作者蓝琪师从历史学家项英杰先生治中亚史,成果丰硕,曾出版多部与有关中亚史的有影响力的论著与译著。
目录
第一章 大蒙古国的建立和扩张(1206-1225)
第一节 大蒙古国的建立
第二节 大蒙古国灭西辽
第三节 大蒙古国灭花剌子模帝国
第四节 大蒙古国征服呼罗珊和阿富汗地区
第二章 蒙古帝国(1225-1269)
第一节 成吉思汗的分封
第二节 王位继承
第三节 统治制度的建立
第四节 蒙古帝国在中亚的统治
第三章 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
第一节 西征与伊利汗国的建立
第二节 西征与钦察汗国的建立
第三节 南征与元朝的建立
第四章 西道兀鲁思
第一节 察合台兀鲁思
第二节 窝阔台兀鲁思
第三节 术赤兀鲁思(钦察汗国)
第四节 西道兀鲁思与蒙古帝国的关系
第五章 社会经济、宗教、文化
第一节 社会经济
第二节 宗教
第三节 文化
第二编 蒙古汗国时代(1270-1370)
第一章 三大汗国
第一节 塔剌思会议
第二节 察合台汗国
第三节 东、西察合台汗国
第四节 窝阔台汗国
第五节 伊利汗国
第二章 察合台汗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第一节 察合台汗国与元朝的关系
第二节 察合台汗国与伊利汗国的关系
第三节 钦察汗国及其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经济
第一节 阿姆河以北地区
第二节 呼罗珊
第四章 宗教与文化
第一节 宗教
第二节 文化
第三编 帖木儿帝国时代(1370-1507)
第一章 帖木儿及帖木儿战争
第一节 帖木儿
第二节 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战争
第三节 西征波斯
第四节 北伐钦察汗国
第五节 南征印度
第二章 帖木儿帝国
第一节 王位继承
第二节 政治统治
第三节 社会经济
第三章 宗教与文化
第一节 宗教
第二节 文化
第四章 中亚国家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第一节 帖木儿帝国与周边蒙古、突厥政权的关系
第二节 帖木儿帝国与明朝的关系
第三节 东察合台汗国与明朝的关系
第四节 帖木儿帝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第五章 蒙古人统治中亚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蒙古人在中亚统治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蒙古人的突厥化
附录一:世系表
附录二:地图
参考书目
中外译名对照
节选
《中亚史(第四卷)》: 怯薛军是蒙古大汗宫廷的护卫亲军,军队首领的权力很大。在大蒙古国时代,怯薛作为大汗的内臣,参与军政事务的管理,他们可以直接奏准大汗,颁发圣旨、玺书。在大汗亲征时,他们作为主力参战。随着大蒙古国的扩张,成吉思汗加强了护卫亲军的力量,组建了由一支上万人组成的怯薛军。除了捍卫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外,还有镇压反叛运动的任务,以后还具有了帝国中枢行政的一些职责,如管理冠服、弓矢、饮食、文史、车马、庐帐、府库、医药、卜祝等事宜。怯薛军分为四班,每三天轮流入值,每班有怯薛长统领,怯薛长还有协助大汗处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位怯薛长被称为“四杰”。怯薛军是蒙古帝国军事力量的核心,对维护汗权、巩固新兴帝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窝阔台大汗时期是蒙古帝国巩固和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汉化契丹人耶律楚材对蒙古帝国统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他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世居金国中都(今北京),自幼学习汉文,精通汉语文献。1215年,蒙古人攻占燕京,成吉思汗派人询问治国大计。1218年春,应成吉思汗之召,耶律楚材从北京出发,来到成吉思汗在怯绿连河畔的行宫。成吉思汗临终前曾对窝阔台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① 在窝阔台统治时期,耶律楚材最初掌管赋税的征收,他提出解放奴隶,将他们编户,收取赋税。在蒙古帝国初期的扩张战争中,被征服地区居民被虏为奴的现象普遍。奴隶在蒙古帝国中被称为驱口。“诸王大臣及诸将所得驱口,往往寄留诸郡,几居天下之半。”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耶律楚材提出:“奏括户口,皆籍为编民。”②在此过程中,耶律楚材起用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在十路征收课税所中任正副长官的都是天下著名儒生,其参佐也全部任用熟悉封建制度的“省部”④。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耶律楚材的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以后,蒙古帝国在中央正式设立中书省,耶律楚材被任命为中书令,“事无钜细,皆先白之”④。 耶律楚材极力主张改变蒙古贵族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状况,使军政与民政分离,削弱了蒙古贵族的势力。在窝阔台即位的第二年,耶律楚材提出了18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郡宜置长吏牧民,设万户总军,使势均力敌,以遏骄横”⑤。然而,这一建议在窝阔台统治初期未能实施。在耶律楚材任中书令期间,他提出了在蒙古帝国置州郡的建议:“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⑥从此,以蒙古宗王、将领掌军权,大断事官掌司法权,中书省掌行政、财政大权的三权分立局面逐渐形成。他推举熟悉汉族封建制度的畏兀儿人田镇海、女真人粘合重山“与之同事”,“同握鞑柄”⑦,加强了汉化官员在地方和中央的实权。这些措施限制了蒙古军事贵族的势力,推动蒙古帝国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