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蓝琪 主编
页数:261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001849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亚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区,时而涉及与它们有关的地区。作者综合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编定性,以章定范围,以节定内容”,从整体着眼揭橥中亚历史。本书共六卷,论述内容起于中亚旧石器时代,讫于1991年苏联解体。其中,第一卷论述中亚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早期国家的兴起;第二卷论述封建社会兴起的历史,主要内容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王朝历史;第三卷和第四卷论述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主要内容分别是突厥王朝和蒙古帝国的历史;第五卷论述封建社会衰亡的历史,主要内容是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的历史;第六卷论述中亚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和中亚人民争取自治、独立的斗争史,以及苏联时期的中亚历史。
作者简介
蓝琪,女,1948年生,湖北安陆人。1983年师从项英杰先生研究中亚史,1986年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随后在贵州师范大学任教,二级教授,2015年退休。主要从事中亚史、突厥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主要专著:《称雄于中亚的古代游牧民族》、《16-19世纪中亚各国与俄国关系论述》、《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译著:《草原帝国》、《治国策》、《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等。
本书特色
《中亚史》,一部通中亚“古今之变”之史。
《中亚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区及与它们有关的地区。中亚史著述一直存在史料多的地方多写、史料少的地方少写或不写的状况,本书作者以扎实的文献基础,综合了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编定性,以章定范围,以节定内容”,使我们对中亚史有整体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参考价值。本书作者蓝琪师从历史学家项英杰先生治中亚史,成果丰硕,曾出版多部与有关中亚史的有影响力的论著与译著。
目录
第一编 中亚原始文化(前200万年-前7世纪)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文化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二章 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一节 中石器时代文化
第二节 中亚南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三节 中亚北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三章 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
第一节 铜石并用时代
第二节 中亚南方全盛时期的青铜文化
第三节 中亚北方的青铜文化
第四节 中亚南方晚期的青铜文化
第四章 铁器时代文化
第一节 中亚南方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
第二节 中亚北方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
第五章 原始文化综述
第一节 原始文化
第二节 原始居民
第二编 中亚文明时代(前10世纪-前3世纪)
第一章 早期文明的形成
第一节 早期文明形成的内部因素
第二节 早期文明形成的外部因素
第二章 游牧政权
第一节 斯基泰人
第二节 撒乌罗玛泰伊人、萨尔马特人和马萨革泰人
第三节 伊赛多涅斯人(尖顶帽塞克人)
第四节 牧地塞克人(崇拜豪麻的塞克人)和阿里马斯普人
第三章 绿洲农业古国
第一节 早期的巴克特里亚政权
第二节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第三节 粟特
……
第三编 中亚塞种国家(前3世纪-公元6世纪)
第四编 西突厥汗国(6世纪中叶-7世纪中叶)
第二卷
第一编 群雄逐鹿(651-750)
第一章 外来势力
第一节 阿拉伯人的东征
第二节 唐朝的西进
第三节 吐蕃的北上
第二章 本地政权
第一节 西突厥两厢汗国
第二节 突骑施汗国
第三节 昭武城邦国家
第三章 逐鹿中亚
第一节 吐火罗斯坦
第二节 河中地区和花剌子模
第三节 锡尔河以北、以东地区
第四章 政治统治
第一节 唐朝的都护府统治
第二节 倭玛亚王朝的总督统治
第五章 社会经济
第一节 早期封建关系
第二节 经济
第六章 宗教与文化
第一节 宗教
第二节 文化
第二编 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中亚(751-820)
第一章 阿拔斯乇朝、葛逻禄、吐蕃和回鹘
第一节 阿拔斯王朝
第二节 葛逻禄人及葛逻禄汗国
第三节 吐蕃
第四节 回鹘
……
第三编 波斯王朝(821-999)
……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节选
锡尔河以北的库尔布拉克遗址出土的石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最上面的三个文化层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三个文化层中出土的石器展示了连续的锯齿状工具的传统。尽管它们还带有中期石器的某些特征,但它们已经与莫斯特型石器有明显的区别,比莫斯特型石器修整得更好一些。 奥比拉赫马特遗址被分为若干地层,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地层不多,出土石器的种类较少,而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地层较多,出土的石器种类也多。在奥比拉赫马特洞穴中,出土的石器与莫斯特型石器类似,唯一的特点是石器类型和数量在逐步增加,以此可以将它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分开。 霍贾伊果尔遗址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伊斯法拉(Isfara)河右岸,奥克拉德尼科夫对它进行了发掘研究。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刮削器,包括圆边和双边两种类型;还有钝边的小型尖状器,这种尖状器在同时期的西亚遗址中也有发现,说明它与西亚地区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中亚腹地泽拉夫善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撒马尔罕遗址、阿曼库坦遗址、库土尔布拉克遗址。 撒马尔罕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共青团湖附近,距今约1.6万年。该遗址是苏联考古学家哈拉莫夫(N.G.Harlamoff)于1939年发现的,苏联考古学家列夫(D.N.Lev)领导的考古队于1958年至1967年在此进行了发掘。列夫把该遗址分为三个文化层,共出土器物大约7000余件。石器大多数是修整过的石叶和石片,器物有石核刮削器和高侧面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雕刻器,等等。撒马尔罕出土的石器具有莫斯特文化和细砾石石器的特征。 在撒马尔罕遗址上发现了13种动物的遗骸,其中有11种属于哺乳动物,它们是象(或犀牛)、马、更新世驴、野驴、骆驼、野猪、鹿、瞪羚、草原绵羊、野牛和狼的遗骸。此外,还有两种鸟类和一种爬行类动物龟的遗骸。最有意义的是在该遗址上发现了人类的下颚骨和两颗牙齿,它们对研究中亚原始人类学具有重大意义。据研究推断,中亚原始人类归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列夫对距撒马尔罕遗址40公里处的阿曼库坦遗址进行了发掘。在该遗址中,石器数量不多,除了具有莫斯特文化特征的石器外,还有刀状和凹面形石器。与石器同时出土了一些动物遗骸,包括鹿、摩弗伦羊、熊和野山羊。有学者认为撒马尔罕遗址与阿曼库坦遗址有联系,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但这种观点还未能得到确认。 库土尔布拉克遗址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泽拉夫善河南岸,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卡西穆夫对该遗址进行过考察。在库土尔布拉克发现的材料与撒马尔罕极为相似,有修整过的石片与石叶,凹形工具和石核工具,刮削器、雕刻器和砾石工具等。只不过,库土尔布拉克的大部分石器形状较小,打制得更加精巧。 阿姆河上游瓦赫什河南的舒格诺遗址分为五层,除表层属于中石器时代外,下面四层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拉诺夫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该遗址发掘面积达500平方米,出土石制工具大约4700件。在遗址表层下的第一层发现的石器以较小且弯曲的石叶为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工具类型是一种前端突出部可辨别的石核刮削器。与之一起出土的还有尖端和边缘都经过细致修整的石叶刮削器,明显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表层下的第二层发现的器物最多。在出土器物中,大部分是厚重的石叶,其外形类似于中期的莫斯特型,许多石叶具有凸棱,似乎是凿。器物分为刮削器、尖状器等,其中,圆形刮削器的全部盘状圆周都做过修整。旧石器晚期文化的典型器物是细长石叶制作的端刮器,它们或者用厚实的细长石叶制成,或者用宽阔的截头石叶制成。尖状器中有一边或两边修整得十分锋利的石锥,以及钝边的钻孔尖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