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亚史(第六卷)

封面

作者:蓝琪主编蓝琪刘丹著

页数:447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001804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亚史(第六卷)》论述了中亚地区19 世纪20 年代至20 世纪末期近两个世纪的历史。在近两百年中,中亚经历了沙皇俄国的征服和统治,以及苏俄和苏联的统治。从内容来看,本卷属于世界历史分期中的近、现代史范畴;1822 年,沙皇俄国以地区总督制度取代哈萨克中、小玉兹人的汗王制度,此举可以视为中亚近代史的开端;1917 年的十月革命是中亚现代史的开端。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中亚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时期,十月革命以后,除阿富汗国家外,中亚五国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作者简介

蓝琪,女,1948年生,湖北安陆人,1983年师从项英杰先生研究中亚史,1986年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随后在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任教,二级教授,2015年8月退休。主要从事中亚史、突厥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主要专著:《称雄于中亚的游牧民族》、《16—19世纪中亚各国与俄国关系论述》、《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译著:《草原帝国》、《治国策》、《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等。

本书特色

《中亚史》,一部通中亚“古今之变”之史。

《中亚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区及与它们有关的地区。中亚史著述一直存在史料多的地方多写、史料少的地方少写或不写的状况,本书作者以扎实的文献基础,综合了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编定性,以章定范围,以节定内容”,使我们对中亚史有整体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参考价值。本书作者蓝琪师从历史学家项英杰先生治中亚史,成果丰硕,曾出版多部与有关中亚史的有影响力的论著与译著。

目录

第一编 沙俄时期(19 世纪中叶—20 世纪初)

第一章 哈萨克草原 3

第一节 沙俄对北哈萨克草原的统治 3

第二节 要塞线战略 8

第三节 草原总督区 15

第二章 浩罕汗国 21

第一节 沙俄征服浩罕汗国 21

第二节 俄国在浩罕汗国领土上的统治 29

第三章 布哈拉汗国 37

第一节 沙俄征服布哈拉汗国 37

第二节 撒马尔罕州 44

第三节 俄国保护下的布哈拉汗国 48

第四章 希瓦汗国 55

第一节 沙俄征服希瓦汗国 55

第二节 俄国保护下的希瓦汗国 60

第五章 土库曼斯坦 69

第一节 英俄在土库曼斯坦的争夺 69

第二节 外里海州 76

第六章 阿富汗 80

第一节 英俄在阿富汗的争夺 80

第二节 英国保护下的阿富汗 91

第七章 政治统治与社会经济 100

第一节 政治统治 100

第二节 社会经济 106

第八章 宗教与文化 116

第一节 宗教 116

第二节 文化 123

第九章 内外关系 130

第一节 俄国移民 130

第二节 反俄武装斗争135

第三节 俄属中亚与中国的关系 145

第十章 中亚被俄国征服的原因及后果 154

第一节 中亚被俄国征服的原因 154

第二节 沙俄统治下中亚的历史地位

第二编 争取自治与独立的斗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章 沙皇俄国的终结 167

第一节 中亚的觉醒 167

第二节 沙皇俄国的终结 174

第二章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80

第一节 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18.4.30—1924) 181

第二节 突厥斯坦苏维埃自治共和国的历史地位 189

第三节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0.8—1925) 194

第四节 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0.10—1924) 202

第五节 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0.10—1924) 209

第三章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217

第一节 巴斯马奇运动 217

第二节 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联合 225

第三节 民族划界 232

第三编 中亚现代民族国家

第一章 概述 239

第一节 联盟中央的历史梗概 240

第二节 政治体制 246

第三节 经济体制 253

第二章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5.2.17—1991.8.31) 265

第一节 政治 265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文化 274

第三章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7.10.27—1991.10.26) 283

第一节 政治 283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文化 290

第四章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9.10.16—1991.9.8) 298

第一节 政治 298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文化 305

第五章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37.3.23—1991.8.30) 313

第一节 政治 313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文化 321

第六章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37.3.24—1991.12.16) 328

第一节 政治 329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文化 336

第七章 阿富汗 346

第一节 历史概况 346

第二节 政治 353

第三节 社会经济与文化 359

第八章 内外关系 367

第一节 中亚五国与联盟中央的关系 367

第二节 民族问题 374

第三节 苏联中亚与中国新疆的关系 381

第四节 阿富汗的对外关系 387

第九章 宗教与文化 396

第一节 宗教 396

第二节 文化 404

第十章 苏联治理中亚的历史地位 415

第一节 社会地位 415

第二节 经济地位 422

参考书目 431

中外译名对照 445

节选

  《中亚史(第六卷)》:  1902年,俄国派了一个调查组到七河州,调查组发现,七河州有大片土地是本地人“不需要的”,可以被列为剩余土地。1906年,俄国当局在七河州成立了移民组织,到1911年,七河地区的俄国移民已经增加到17,5万人。其中大多数安置在比什凯克、维尔内和普尔热瓦尔斯克三县。有些移民对移民局安置的地方不满意,他们希望居住在自己看中的地方,移民局官员也顺从其意,剥夺土著居民的土地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随着俄国农民的迁入,七河州的大量土地被俄国移民占有。据报道,1916年,在七河州的普尔热瓦尔斯克县,占全县人口21.1%的俄罗斯人拥有该县67.3%的可耕地;在比什凯克县,占全县人口38.1%的俄罗斯人拥有57.3%的可耕地。随着土地的丧失,七河州居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对沙俄的殖民统治愈加不满。在1916年中亚大起义中,突厥斯坦边区共有2325名移民被杀,另有1384人失踪,仅在七河州一地,就有9000俄国殖民户和农庄被摧毁。  1905年8月,里施坦石油工人举行罢工,提出了经济和政治要求。同年秋天,比什凯克出现了手工业者、职员、学生、城市贫民等组成的政治集会,集会者要求撤销他们痛恨的官员,满足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要求,要求通过无记名投票直接进行选举。随着俄国1905年革命的失败,沙俄殖民者对七河州的工农运动进行了镇压。1907年,比什凯克的民主力量遭到破坏,领导人被捕。尽管如此,反俄运动继续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比什凯克的民主力量已经强大起来,他们在城乡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斗争。  在沙俄统治时期,哈萨克草原经济的发展呈现从传统的游牧业向固定畜牧业和农业转变的趋势。随着优良牧场被移居的俄罗斯人占据和传统迁徙路线被俄国大农场阻断,一部分哈萨克人被迫离开他们的牧地,他们开始从事定居农业。到1917年,相当一部分哈萨克人已从单纯的游牧民转为靠饲料喂养牲畜的畜牧者,或者完全从事农业的农民。哈萨克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中亚其他民族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七河州的社会经济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即大批牧民开始转向定居农业和畜牧业。七河州境内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哈萨克和吉尔吉斯族人,在1916年前夕,比什凯克县有85%的土著居民过着游牧和半游牧的生活,到20世纪初,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已有上百个吉尔吉斯人的定居村落。在定居和游牧的吉尔吉斯居民中,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在经济生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1914年,在吉尔吉斯地区的商品交易中,畜牧产品占44%,农产品已经占到33%。②牧民向定居农业和畜牧业的转变可能与俄国的土地政策有关。1886年,沙俄通过有关规定,将吉尔吉斯斯坦牧民的牧场转归国家所有,一部分牧场被开垦。  在沙俄统治时期,七河州的手工业得到发展,特别是农村手工业。在比什凯克、托克马克和普尔热瓦尔斯克等县的移民村落和城市,手工业生产的比重在日益增加。一些地主、富农开办榨油、干酪等手工业作坊。19世纪后期,吉尔吉斯北部的商品市场上活畜仍然占据优势,到20世纪初期,市场上的商品以皮和毛制品居多。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亚史(第六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