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亚史-第三卷

封面

作者:蓝琪刘如梅著

页数:40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01615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亚史(第三卷)》论述了11-13世纪初期,中亚地区突厥王朝及中亚北部游牧诸政权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历史。本卷分“中亚突厥王朝的兴起”、“中亚突厥王朝的发展和西辽的建立”、“突厥王朝和西辽的衰落”三编:第一编从喀喇汗王朝统治中亚东部地区的10世纪中叶起,到喀喇汗王朝分裂的11世纪中叶止;第二编从塞尔柱人崛起的1040年起,到卡特万战争爆发的1141年止;第三编从西辽统治河中地区的12世纪中叶起,到蒙古人入侵中亚的13世纪20年代止。

作者简介

蓝琪,女,1948年生,湖北安陆人,1983年师从项英杰先生研究中亚史,1986年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随后在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任教,二级教授,2015年8月退休。主要从事中亚史、突厥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主要专著:《称雄于中亚的游牧民族》、《16—19世纪中亚各国与俄国关系论述》、《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译著:《草原帝国》、《治国策》、《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等。

本书特色

《中亚史》,一部通中亚“古今之变”之史。

《中亚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区及与它们有关的地区。中亚史著述一直存在史料多的地方多写、史料少的地方少写或不写的状况,本书作者以扎实的文献基础,综合了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编定性,以章定范围,以节定内容”,使我们对中亚史有整体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参考价值。本书作者蓝琪师从历史学家项英杰先生治中亚史,成果丰硕,曾出版多部与有关中亚史的有影响力的论著与译著。

目录

第一编 中亚突厥王朝的兴起(10世纪下半叶至ll世纪上半叶)
第一章 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
第一节 基马克联盟与钦察一库曼人
第二节 古思人
第三节 佩切涅格人和可萨人
第四节 葛逻禄人、样磨人和炽俟人
第二章 突厥王朝的建立
第一节 回鹘与喀喇汗王朝
第二节 伽色尼王朝
第三节 塞尔柱王朝
第三章 兼并与扩张
第一节 喀喇汗王朝的东扩
第二节 河中地区的争夺
第三节 呼罗珊的争夺
第四节 兼并北印度
第四章 社会经济与宗教、文化
第一节 社会经济
第二节 宗教
第三节 文化

第二编 中亚突厥王朝的发展和西辽的建立(11世纪下半叶至12世纪上半叶)
第一章 东、西喀喇汗王朝
第一节 东、西喀喇汗王朝
第二节 喀喇汗王朝的统治
第二章 西辽
第一节 西辽的建立
第二节 西辽的统治
第三章 塞尔柱帝国
第一节 塞尔柱帝国的建立
第二节 东塞尔柱帝国
第三节 塞尔柱帝国的统治
第四章 伽色尼王朝
第一节 伽色尼王朝
第二节 伽色尼王朝的统治
第三节 伽色尼王朝的土地与财政制度
第四节 伽色尼王朝军队
第五章 诸政权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塞尔柱帝国与喀喇汗王朝、花刺子模国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塞尔柱帝国与伽色尼王朝
第六章 社会经济
第一节 河中地区及其以东地区
第二节 呼罗珊
第七章 宗教与文化
第一节 宗教
第二节 文化
第三节 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
第四节 尼扎姆·莫尔克与《治国策》
第八章 对外关系
第一节 喀喇汗王朝、西辽与辽、宋、金的关系
第二节 伽色尼王朝与北印度
第三节 塞尔柱帝国与拜占庭帝国

第三编 西辽和突厥王朝的衰落(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期)
第一章 西辽与突厥王朝的衰亡
第一节 西辽
第二节 后期东、西喀喇汗王朝
第三节 后期塞尔柱帝国
第四节 后期伽色尼王朝
第二章 昙花一现的新兴政权
第一节 花剌子模帝国
第二节 花剌子模帝国的统治
第三节 古尔王朝的兴衰
第四节 古尔王朝的统治
第三章 内外关系
第一节 内部争夺
第二节 对外关系
第四章 社会经济
第一节 西辽契丹人社会经济的变化
第二节 社会经济
第五章 宗教与文化
第一节 宗教
第二节 苏菲派
第三节 文化
第六章 伊斯兰化和突厥化
第一节 伊斯兰化
第二节 突厥化

附录一:世系表
附录二:地图
参考书目
中外译名对照

节选

  《中亚史(第三卷)》:  在喀喇汗王朝对中亚东北部和中亚东部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伽色尼王朝也使用武力在中亚南部和东南部传教。据《世界境域志》记载,当时喀布尔河流域的居民不信仰伊斯兰教,其地“有佛寺”,甚至当地的国王也要朝拜那些佛寺后才有权威。兴都库什山以南的瓦罕、什格南等地还是异教徒居住的地区。伽色尼王朝建立起来后,伊斯兰教传播到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和北印度地区。  北印度的木尔坦和信德是阿拉伯人最早涉足的地区。8世纪时,就有阿拉伯人在木尔坦传播伊斯兰教,10世纪,移居木尔坦和信德的阿拉伯人发起了什叶派伊斯玛仪运动,他们承认北非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的最高统治权。Il世纪上半叶,伽色尼王朝的穆斯林突厥人从阿富汗加兹尼城不断地向东南方的印度发起进军。991年,赛布克特勤战胜了印度诸王的联军,在开伯尔山口以东的白沙瓦取得了一个立足点;1000年,马赫穆德侵占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在拉合尔设立了穆斯林总督;1001年,巴格达哈里发封马赫穆德为“国家之右臂”,于是,他发誓要年年入侵印度,进行讨伐异教徒的“圣战”;1006年,马赫穆德以正统逊尼派支持者的身份,进攻木尔坦的伊斯玛仪派,捣毁城市,屠杀教徒,在此设置了一个以征税为目的的政府机构;1010年,马赫穆德远征朱木拿河一恒河流域和古吉拉特,使该地区皈依了伊斯兰教;1014年,马赫穆德向克什米尔进军,伊斯兰教传入克什米尔,新皈依者在此修建了清真寺。  伽色尼王朝在北印度的传教活动遭到了印度人的抵抗。在此过程中,北印度的教徒曾掀起了强烈的宗教抵抗热潮,印度妇女纷纷卖掉金银首饰为士兵购置武器。然而,一大批低种姓的印度农民和商人改信了伊斯兰教,他们想通过新宗教摆脱剥削。总的来说,北印度的大多数人仍然信奉印度教。伽色尼突厥人在印度统治地区也不禁止信仰印度教,他们任用印度教首领以帮助处理政务,除了政府和军队的高级职位外,大部分小官吏仍然由印度教教徒担任。  伽色尼王朝与喀喇汗王朝的突厥人在传教过程中,洗劫城池、焚毁寺庙,破坏了当地文化传统。与伽色尼王朝相比,喀喇汗王朝在向  在河中地区和呼罗珊,阿拉伯语从8世纪中叶起开始取代中古波斯语成为官方的行政语言,10世纪末至11世纪上半叶,中亚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居民开始使用阿拉伯语,随着伊斯兰教深入发展,到11世纪中叶,粟特语在中亚几乎消亡。  在中亚东部,尽管东伊朗语各种方言仍然流行,但由于西突厥人的统治,突厥语在锡尔河以北以东地区成为占优势的语言;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阿拉伯语开始在喀喇汗王朝境内使用,阿拉伯语借词出现在喀喇汗王朝的文书中。由于传教、颂读《古兰经》、礼拜、布道等宗教活动的需要,喀喇汗王朝境内出现了教授阿拉伯语的学校,其中,皇家伊斯兰教经学院(汗勒克买德力斯)规定《古兰经》为必修课。不过,由于阿拉伯语属于闪语系,突厥语为阿尔泰语系,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喀喇汗王朝的统治集团中,突厥语仍然很流行。此外,由于喀喇汗王朝仰慕中国中原王朝,其统治者在他们的称号中借用了一些汉语词汇,如在诸汗的称号中经常使用“桃花石·博格拉汗”、“秦之王”、“秦与东方之王”等称号。“桃花石”、“秦”是中亚地区居民对中国的称呼。  在中亚南部,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语逐渐传入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据记载,马赫穆德的第一任宰相伊斯法英尼宣布马赫穆德宫廷以波斯语为官方语言,一切法令、记录以及来往文书均要以波斯语书写。马赫穆德的第二任宰相梅伊曼迪上任之后,改用阿拉伯语书写宫廷文件,宣布书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得以波斯文书写公文。据乌特比记载:“他的前任胸无文墨,在任期间,公文函件由原来的阿拉伯文改用波斯文书写,致使文坛萧条、文风凋敝,文辞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亚史-第三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