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1927-1937-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民国知识人

封面

作者:胡悦晗

页数:41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1224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北京知识人主要供职于出版业与教育业;职业收入在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平,但个人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在居住、饮食、服饰与出行等日常消费层面也呈现出巨大差异。他们的日常交往主要在家庭、茶社、酒楼与咖啡馆等场所展开,交往方式主要有书信往来、沙龙聚餐、礼物馈赠等多种类型;知名作家及地方上流知识精英阶层拥有复杂的关系网络,其交往对象往往涉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他们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松散与不稳定的开放状。
此外,旧派文人群体及新派作家群体的交往对象多固定在同一阶层、相近职业之人,由此形成较为同质化与单一化的亚群体。但由于他们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学艺术审美取向的相近为原则,故其群体内部结构较为松散。其中,上海知识分子尽管较易萌生阶级/阶层意识,但不易就知识阶层的属性、特征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本书以1927至1937年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处的阶层位置,分析知识群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惯习策略发展出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论述话语,在竞争稀缺性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转换,催生知识群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在社会结构层面实现阶层再生产。

作者简介

胡悦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许纪霖。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在《近代史学刊》《城市史研究》《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等发表文章。

本书特色

本专著以布尔迪厄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场域理论为视角,以1927至1937年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处的阶层位置,分析知识群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惯习策略发展出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论述话语,在竞争稀缺性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转换,催生知识群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在社会结构层面实现阶层再生产。

目录

绪 论/001
第一章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都市想象/027第一节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文明”与“文化”/030第二节 “文明”:上海的都市想象与北京“他者”/036第三节 “文化”:北京的都市想象与上海“他者”/043第四节 “文明”上海的娱乐生活与“文化”北京的“回收”生活/049小 结/065
第二章 职业、居住与消费:知识群体的阶层位置/067第一节 民国时期上海、北京的“城”与“人”/070第二节 职业、收入与声望:知识群体的职业分层/079第三节 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分层/098第四节 四合院、洋房与公寓楼:居住空间与阶层分化/121第五节 上海知识群体的消费分层/125小 结/132
第三章 日常交往与社会关系网络建构/135第一节 朋友、同事与家人:以私人空间为视角/137第二节 茶社、酒楼与咖啡馆:以公共空间为视角/164第三节 “礼尚往来”:以物质文化为视角/179第四节 牌局、宴请与清谈:北京知识群体的家庭生活/195小 结/198
第四章 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203第一节 书房、阅读与写作:以私人空间为视角/205第二节 图书馆、书店与书摊:以公共空间为视角/228第三节 书籍的购买、消费与收藏:以物质文化为视角/244第四节 图书馆、书房与琉璃厂: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259小 结/266
第五章 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269第一节 服饰品味与身体观/272第二节 疾病与疼痛/286第三节 游乐空间:舞厅、弹子房与回力球场/300第四节 流动空间:漫步、出游与旅行/313第五节 公园、茶馆与影戏院:北京知识群体的闲暇生活与身份认同/332第六节 生活想象与身份认同:以《生活周刊》为例的分析/339小 结/353
结 论/359
附 录 沧海一“叶”:大历史中的小家庭——评Joseph W.Esherick,Ancestral Leaves: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367
人名索引/385
参考文献/389
“破”与“立”之间的不断切换(代后记)/404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1927-1937-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民国知识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6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