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亦华,何杰,唐玉辉著
页数:191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72213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区域视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在梳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论与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近年推进义务均衡优质发展历程的考查,分析了淮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目录
第一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剖析
第三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与经验
第一节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变迁
第二节 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主要发达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淮安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上)
第一节 清河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第二节 清浦区实施“区管校聘”,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节 淮安经济开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第四章 淮安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中)
第一节 淮阴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第二节 淮安区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第三节 涟水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第五章 淮安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下)
第一节 盱眙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第二节 金湖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第三节 洪泽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第六章 淮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淮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形势
第二节 推进淮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后记
节选
《区域视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 一、一个无须择校的城市:安徽省铜陵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① 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科学的教育管理思想、坚持科学的质量观的结果。其直接效果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得以认真执行和落实;不以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唯一评价指标,从而避免了学校间的恶性竞争;积极主动加强办学经费的统筹管理和调控,从制度上保证了均衡发展的环境。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成效,被誉为“一个无须择校的城市”,各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中小学基本刹住了择校风,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其主要做法表现为: 一是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以及区划调整和城区改造,适时对学校重新布局规划和调整,关停撤并了规模偏小、低效质差的13所学校;投入1.5亿元,在生源集中的学区新建和改扩建了22所中小学。 二是取消重点,均衡配置。为了整治“择校风”,打破长期形成的“重点校——好生源——好师资——好财源”的怪圈,铜陵市取消了重点初中,加大力度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在资金、项目和教学器材分配上,坚持“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经过多年努力,市区各校全部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中小学实验器材、电教器材和音体美器材全部达到省Ⅰ类标准,在学校硬件配置上基本达到了均衡。 三是丰富内涵,提升质量。薄弱学校升级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一环,铜陵市着重抓了四点:将薄弱学校校长配备放在内涵建设的首位;将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重点;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当作薄弱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将以评估促管理当作内涵建设的保障。其主要做法有:充实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实施“名师迁移”——有意识将名师调到新建或薄弱学校任职或任教;将骨干教师分散到各校。对骨干教师-一学科带头人评选方式进行改革,将评选指标切块分配到每所学校,从而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不惜重金强化对校长的培训,送他们到沿海开放城市挂职,请专家学者前来传授先进教育思想。同时,开展国际交流,让校长走出国门,开阔眼界。 四是依法治教,规范办学。为切实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创建平等和谐的义务教育环境。早在十年前,铜陵就取消了重点初中和小学,取消了全市统一的小学毕业升学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全部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示范高中切块划片分配指标,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对凡在市内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子女,享受本地学生待遇,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借读费,还可在市区报考省示范高中。目前,进城上学的农民工子女已占铜陵市区在校生的5%。 总结铜陵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把群众最关心的事做好。政府能从义务教育发展大势出发,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工作的重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方面、多层次予以支持。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江西省分宜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① 作为江西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之一的分宜县,近年来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和教育管理规范化的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总的看来,该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有以下特点: 1.实施“初中进城,小学进镇,幼儿入园”工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分宜县政府投资1.2亿元,无偿划拨土地186亩,在县城建立了分宜第六中学,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初中进城”工程。分宜六中是该县规模最大、设备最优的学校,可以容纳学生4500名,目前全县所有农村初中学生在该校就读。实施“初中进城”工程后,分宜六中进一步规范了寄宿生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全封闭”管理,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了专职的生活教师,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的管理。学校配备了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实行食品定点采购制度,从业人员一律持证上岗,县防疫部门定期对学校食品进行检疫,确保师生饮食安全。为了减轻农村学生因进城就读带来的经济负担,分宜县政府还对进城就读的农村初中生实行交通费减半补贴,具体办法是:县政府负担交通费40%,乡镇政府负担10%,学生家庭负担50%。同时,为了缓解分宜六中的经济压力,分宜县政府对该校水电费进行了相应的补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