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德伟
页数:22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957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发生在1908年的河口起义,是孙中山“十次起义”中规模最大的起义,是孙中山从依靠会党革命到策动清军的转折点,并开创了一省宣布独立的革命模式,为辛亥革命开辟了新道路。本书从河口口岸的形成、崛起,中越边境地区的会党与孙中山苦心经营粤桂滇边革命,探讨了河口起义的前因。又从成功策动清政府驻军,顺利夺占河口,兵分三路北进与失败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其经过。再是讨论了革命军和清政府双方的善后处理,以及整个事情巨大的其影响和意义。
作者简介
范德伟,汉族,云南建水人,红河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曾经到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进修学习过。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人类文明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抗日战争史研究》、《史学月刊》、《军事历史》、《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华人华侨历史研究》、《红河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过论文多篇。专著有《复兴之战——抗日战争史简析》(北京:线装书局2010年),《导游红河》(责任编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滇越铁路与滇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研究》(参加撰写,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滇越铁路史料汇编》(编委成员,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本书特色
发生在1908年的河口起义,是孙中山“十次起义
”中规模最大的起义,也是孙中山从依靠会党到策动清军革命的转折点。它开创的一省宣布独立的革命模式,为辛亥革命开辟了新道路。范德伟最的这本《戊申年河口起义研究》从河口口岸的形成、崛起开始,将清政府的边防、中越边境地区的会党及孙中山在粤桂滇边的苦心经营,作为河口起义的大背景进行研讨;又从革命党成功策动清政府驻军顺利夺占河口,兵分三路北进,以及清政府的应对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起义的经过和结果:最后检讨了革命军和清政府双方的善后处理论述了整个事件的巨大影响和意义。
目录
第二章 粤桂滇边的革命风潮第一节 孙中山在粤桂滇边的最初经营一 孙中山初入越南的活动二 孙中山认为粤桂滇会党的反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第二节 同盟会内部在首义战略点上的分歧一 孙中山选择的首义地点二 王和顺、许雪秋的加盟三 黄兴初入广西的活动四 同盟会转向华南战略的确立第三节 丁未年同盟会在粤桂边的四次起义一 同盟会河内指挥中心的建立与策动起义二 关仁甫、王和顺、黄明堂的第一次搭档——镇南关之役第四节 河口,就是合口一 孙中山以河口作为进取云南的突破口二 河口的清军三 钦廉上思之役与河口未按计划响应四 清政府的防范措施
第三章 河口起义的经过第一节 革命军抢占河口一 关仁甫与河口起义的发动二 革命军占领河口之经过第二节 革命军占领河口后的措施一 建立革命机关二 发布对外宣言和安民告示三 就地因粮筹款四 论功行赏第三节 革命军三路北进一 胡汉民想方设法推动河口革命军进兵二 关仁甫在西路的进战三 王和顺在中路、东路的进战四 黄兴的登场与离场五 胡汉民报告战情六 孙中山筹款维艰第四节 清政府应对河口起义的举措一 核实情报二 对法国施压三 选将用兵第五节 双方的鏖战一 西路战事二 中路、东路战事第六节 革命军的败退一 革命军撤离河口二 清军收复河口三 革命军在中越边界的转战
第四章 河口起义的善后事宜第一节 革命军的善后工作一 胡汉民主持的善后二 关仁甫等人的活动三 法方对拘禁的革命者的处理四 被遣送新加坡的河口革命军五 河口革命军的安置六 受牵连的越南华侨的安置第二节 清政府的善后事宜一 恢复秩序、重整边防二 军费与赏格三 抚恤伤亡四 对法交涉五 马使克兵变
第五章 河口起义的影响第一节 各地对河口起义的报道与响应一 越南华侨与河口起义的宣传二 《中兴日报》的报道三 云南留日学生的响应——宣布云南独立四 杨振鸿等回国发动永昌起义五 西方媒体的报道第二节 河口起义的意义和影响一 河口起义是孙中山发动的“十次起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革命起义二 河口起义对清政府的打击和影响三 河口起义是孙中山革命策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四 河口起义开创了宣布革命的新方式——宣布独立
附录一 两篇论文周云祥与革命党戊申云南河口之役革命军都督考
附录二 河口大事记(1869-1909)
征引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