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霁昌编著
页数:38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305013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鉴于土地工程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原理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本书既涉及到一些成熟的理论,也包含了一些研发中和探索性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本书从土地中的最基础的两个要素-土、水出发,从微观到宏观,从结构、力学、平衡、系统等方面对土地工程涉及的原理进行了逐一介绍。全书共分11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土力学,第3章为水力学,第4章为土壤水动力,第5章为地下水运动,第6章为胶体与界面化学,第7章为土壤发生过程,第8章为自然资源平衡,第9章为土工结构承载力,第10章为遥感与测控,第11章为生态系统与环境承载力。
本书特色
鉴于土地工程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原理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本书既涉及到一些成熟的理论,也包含了一些研发中和探索性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本书从土地中的最基础的两个要素-土、水出发,从微观到宏观,从结构、力学、平衡、系统等方面对土地工程涉及的原理进行了逐一介绍。全书共分11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土力学,第3章为水力学,第4章为土壤水动力,第5章为地下水运动,第6章为胶体与界面化学,第7章为土壤发生过程,第8章为自然资源平衡,第9章为土工结构承载力,第10章为遥感与测控,第11章为生态系统与环境承载力。
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土地工程原理概述 第一节 土地工程原理基础 一、土地工程的含义 二、土地工程的需求 三、土地工程的学科基础 第二节 量与量纲 一、量的量纲 二、单位 三、常用物理量的表示方法第二章 土壤发生过程 第一节 土壤物理过程 一、土壤颗粒与质地 二、土壤结构 三、土壤孔性 第二节 土壤化学过程 一、土壤酸碱过程 二、土壤氧化还原过程 三、土壤缓冲性 第三节 土壤生物过程与养分循环 一、土壤中的生物过程 二、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的转化过程 三、重构土体土质成分调节设计第三章 土力学 第一节 土的物理状态及工程分类 一、土的三相组成 二、重构土体的颗粒需求 三、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第二节 土的强度特性 一、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二、土的破坏准则及强度参数 三、土的应力-应变特性 第三节 土的动力性质 一、动荷载类型 二、土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三、土的压实及振动液化计算 第四节 地基的应力和变形 一、地基应力分析 二、地基变形分析 三、地基极限承载力分析 第五节 挡土墙土压力计算 一、静止土压力计算 二、朗肯土压力计算 三、库伦土压力计算第四章 土工结构承载力 第一节 土工结构基本力学原理 一、拉压分析 二、弯曲分析 三、扭转分析 四、组合受力分析 第二节 土工结构承载力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分析 二、砌体结构的承载力计算 三、钢结构的承载力计算第五章 水力学 第一节 水静力学 一、静水压强及其特征 二、液体平衡微分方程 三、重力作用下静水压强的分布规律 四、作用于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五、作用于曲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第二节 水动力学基本原理 一、描述液体运动的两种方法 二、恒定流连续性方程 三、恒定总流能量方程 四、恒定总流动量方程 第三节 明渠恒定均匀流与非均匀流 一、明渠均匀流与非均匀流的特征 二、水力zui佳断面及允许流速 三、明渠均匀流的水力计算 四、导流明渠在工程中的应用 第四节 堰流 一、堰流基本公式 二、堰流的计算第六章 孔隙介质水运动原理 第一节 土壤水运动 一、土壤水的形态和能态 二、土壤水分运动基本原理 三、土壤水分入渗 四、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 五、壤中流与土壤水分利用 第二节 地下水运动 一、地下水系统 二、地下水流运动 三、地下水化学过程 四、水质对土体的影响第七章 胶体与界面化学 第一节 胶体分散体系的动力性质 一、布朗运动 二、胶粒的扩散 三、沉降 四、沉降与扩散间的平衡 五、渗透压 第二节 界面吸附 一、液-气与液-液界面吸附 二、气-固界面吸附 三、固-液界面 第三节 胶体稳定性 一、动电现象 二、带电离子间的相互排斥和吸引作用 三、胶体对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四、分散体系稳定性的DLVO理论 五、絮凝过程动力学 六、胶体与污染物运移第八章 遥感与测控 第一节 遥感技术 一、遥感的物理基础 二、遥感信息 三、遥感系统的构成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 五、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六、遥感数据的判读 第二节 测量技术 一、测量技术基础 二、测量原理及方法第九章 自然资源平衡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类及平衡原理 一、自然资源平衡概述 二、自然资源平衡原理 第二节 自然资源平衡法则 一、平衡层次 二、平衡法则 三、平衡方法 第三节 自然资源平衡分析 一、水资源平衡分析 二、土资源平衡分析 三、气候资源平衡分析 四、生物资源平衡分析 五、矿产资源平衡分析 六、其他自然资源平衡分析第十章 生态系统与环境承载力 第一节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组成 二、生态系统的性质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四、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二节 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尺度与空间格局 二、异质性的产生机制和多样性指数 三、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 四、干扰与景观动态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 一、水资源承载力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 第四节 生态系统稳态与生态模型 一、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二、生态模型 三、生态文明是土地工程的一一目标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