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教育学

封面

作者:魏青

页数:415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43339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育学》考虑了教育学自身应具有的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在遵守学科的逻辑顺序的基础上,力求将一些前沿的知识信息纳入进来,并收集了一些典型的有思考和借鉴价值的教育事例,增强可读性。《教育学》增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内容;针对以往教材及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专门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并把它与新课程改革中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握教改动态;教学策略中引入了一些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教育评价更务求操作性的体现;结合中小学对科研的要求,在科研方法一章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科研观念与具体操作方法。同时,每一章都有足够量的、题型多样的题库,帮助学生检查学习质量,强化学习效果,把握完整的教育学学科体系。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附录 教师专业标准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德育概述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第四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五节 班级德育工作
附录一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附录二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答记者问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第四节 教学原则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课程
第四节 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第五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策略概述
第二节 教学准备策略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第四节 课堂管理策略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
第三节 中小学常用教育科研方法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学校管理
第一节 学校管理概述
第二节 学校管理目标与过程
第三节 学校管理原则和方法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教育评价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
第二节 教育评价方案的设计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实施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一节 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述
第二节 多媒体课件
第三节 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基本步骤
第四节 多媒体课件的素材制作
第五节 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
第六节 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简介
第七节 微格教学系统功能及其使用
思考与练习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节选

  《教育学》:  一、教育功能的分类  对教育功能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  (一)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这是从教育作用的对象角度进行分类的。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构成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它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1日、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教育的运行无法离开外部条件。外部环境也成为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当代社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教育就能促进个体的发展;相反,在社会动荡不安时期,如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使人的发展处在极其不利的影响中,甚至阻碍人的发展,耽误了一代人。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所谓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严格地说,它不是教育自身的功能,而是教育培养的人参与社会生活而发生的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性质所制约。教育在不同的社会表现出的社会功能重点不同、方向不同。如在古代社会,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维护统治阶级的既有利益;在现代社会,教育社会功能的重点转向经济功能,通过“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成为教育社会功能的基本方向。  (二)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这是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进行分类的。显性和隐性是默顿分析的一个维度。默顿指出,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合的情况;而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察觉。可见,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是主观愿望之外的意外结果。  按照默顿这一思想,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等等,都是隐性功能的表现。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三)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这是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进行分类的。教育的筛选功能自古而然,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这种功能更为突出。从社会方面看,个人获得某种社会地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竞争和选拔的过程,而教育则同这种竞争和选拔过程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后从事何种社会职业主要凭借他的学历和所学的专业,这无疑是依赖于教育。即使他不是凭学历而是凭实际本领获得某种社会职业,也是与他所接受的实际教育分不开的。层级分明的教育制度和机构实质上一直在默默而又顽强地履行筛选职责。学校教育的层层筛选形成人的受教育水平(或学历)的差异,同时也由此造成人的社会分层和社会职业的不同。教育的筛选功能又是与其所具有的协调功能相结合的。教育的协调功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在发挥筛选功能的同时又依赖于自身的力量使这种筛选成为社会的需要,没有这种筛选,社会发展反而是混沌不协调,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二是在客观上形成人的发展差异的同时又在通过教育尽量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异。在这种意义上,教育始终起着调节器的作用。(四)正功能与负功能  这是从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划分的。亦有人称之为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前者是针对教育作用产生的积极的良好的效果而言,后者是针对教育作用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而言。这一对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ton)在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提出来的。将教育功能从正、负两个方面加以划分无疑是对教育功能理论的新的拓展,这为人们看待教育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①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教育功能客观上并不仅仅是正面的、积极的。教育自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明显的积极效应,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在某一时候某一局部起着抑制甚至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即使对于每一具体的教育来说,其对某方面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也可能对社会其他方面产生一些消极作用。例如传承式教育,使文化得到了传承,却扼杀了创新精神。对教育功能作相反相成的划分,有利于提醒或引导人们更科学客观地对待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教育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5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