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沈晓敏高峡
页数:22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75395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设置”的重要模块。本教材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优秀小学教学案例,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
作者简介
沈晓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科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著有《社会课程与教学论》、《在社会中成长——基于社会主题的研究性学习》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全套教材副主编,分册主编;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品德与社会》全套教材副主编,分册主编。高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靳岳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本书特色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设置”的重要模块。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优秀小学教学案例,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全新成果。
目录
第一节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源流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德育一社会类课程
二、1949年后的德育一社会类课程
第二节 当代德育一社会类课程转型的迫切性
一、社会的挑战
二、德育一社会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创立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意义
第二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特性和价值
第一节 以品德形成为核心
一、为何“以品德形成为核心”
二、“品德形成”的内涵
第二节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一、为何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二、课程怎样体现生活性
第三节 高度综合化
一、为何要综合?
二、综合的涵义
第三章 同类课程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社会一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
一、社会一德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二、社会一德育课程的目标
三、社会科中的道德教育
四、社会科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架构
一、基于主题轴(领域)构建课程内容
二、建立有层次和梯度的学习顺序
第三节 能力指标的构建
第四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二、三条主线贯穿
三、以四个方面为内容范畴
四、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课程基本框架
第二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架构
一、一条主线:学生的生活发展
二、点面结合: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
三、综合交叉
四、螺旋上升
第三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与地理学习
一、品社课中历史学习的意义和重点
二、品社课中地理学习的意义和重点
第五章 教学计划的制订
第一节 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与课节教案
一、概念澄清:什么是单元教学计划,什么是课节教案
二、关系梳理:单元教学计划与课节教案的关联性
三、单元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细化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层级分解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学目标层级分解
三、教学目标层级分解的原则
第三节 教学预设与生成
一、概念澄清:什么是教学预设与生成
二、关系梳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联性
三、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调整
第六章 教学策略的运用
第一节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一、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
三、基于对话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第二节 教材的开发和运用
一、教材与教材开发的内涵
二、教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 探究活动的指导
一、学习课题的确立
二、调查活动的指导
三、讨论和辩论的指导
四、指导学生制作探究笔记
第四节 姓名牌教学法
一、姓名牌教学法的特征和意义
二、使用姓名牌教学法的课例评析
第七章 学习工具的应用
第一节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中常用的学习工具
一、学习工具的概念和特征
二、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中常用的学习工具
第二节 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发展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
二、发展多元表征的能力
第三节 学习工具的应用与指导
一、从学生经验开始
二、循序渐进
三、图文转换
第八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二、评价的种类及其功能
第二节 评价的方法
一、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二、真实性评价法
三、纸笔测验
第三节 评价标准的确立
一、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二、评价实践案例:评价标准的确立与应用
三、评价标准实践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