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维屏
页数:32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3001203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在相关学科理论背景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探索,强化操作应用,更多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写原则。本书从学科历史演进切入,对教材的编制创新、学科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给予了较多的篇幅。最后一章,更是通过专题的形式,请一线的教研员和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一些相关问题作了专题性的阐述,以期对新课改进程中的学科教师以及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专业学生们从事学科教学和研究有所帮助。
相关资料
插图: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去生活,愉快积极地去生活,有责任感地去生活,有创意地去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品德与社会(3~6年级),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2000年上海市首开先例,将“思想品德”、“社会”和“生活与劳动”三门课程综合成一门“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1~5年级实施,使道德和人格培养有载体、重实效,使社会知识能力习得意义深、少重复。在学校道德教育如何进行的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直接法与间接法之争。直接法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单独设立课程来进行,以体现这一教育所要求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间接法则主张道德教育通过其他各门学科的有机渗透来自然地进行,不应把它简单地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两种认识交替占上风,在更多的时间内,间接论的力量似乎更胜一筹。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化一非课程化交替更迭的周期中,课程化方式往往维持时间较短且生命力较脆弱。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大的社会事件和社会思潮冲击后,逐渐认识到学校道德教育失范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性,认识到淡化乃至取消学校道德教育的课程化方式绝非明智之举。于是,一些国家纷纷转移重心,道德教育课程化被重新再认识、再实践,螺旋式地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例外。100多年问,中国德育课程的开设,几乎一直居于主流地位,但目的和内容的变化相当大。自19世纪末我国创办近代学校以来,中小学的道德和社会学科课程分则为历史、地理、公民、政治或思想品德等,合则为社会,一直未有间断。1.清末学校道德和社会学科课程清末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普通学堂。
本书特色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目录
第一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相关课程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创设
第二章 小学德育课程
第一节 小学德育课程原理
第二节 小学德育课程性质
第三节 小学德育课程设计
第三章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材编写的创新
第一节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材编写的创新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四章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立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一些基本问题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立
第五章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一——讲授指导策略
第三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二——活动体验策略
第四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三——问题探究策略
第五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常用的教学策略之四——对话教学策略
第六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五——合作学习策略
第七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常用的教学策略之六——活动作业策略
第八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七——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第六章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第七章“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学习评价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评价
第八章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基本素养、技能及其培养
第一节 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二节 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
第三节 教学基本功与技能训练的方法
第九章 教学实践问题透视——来自一线教研员及教师的思考
专题一:“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史地知识教学
专题二:浅谈概念图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专题三:从上海市南汇区的实践看“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专职教师的可行性
专题四:开展有效学科教研,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在相关学科理论背景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探索,强化操作应用,更多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写原则。《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从学科历史演进切入,对教材的编制创新、学科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给予了较多的篇幅。最后一章,更是通过专题的形式,请一线的教研员和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一些相关问题作了专题性的阐述,以期对新课改进程中的学科教师以及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专业学生们从事学科教学和研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