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安民为天

封面

作者:岳非丘

页数:402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2290013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长江三峡工程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工程一上马,就如同炮弹出膛,烈焰升空,在政府的精心运作下,一切很快变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三峡水库产生的百万移民进行的大迁徙就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安民为天: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历史启示》作者在三峡库区“卧底”体验生活近7年,写作历经10年。作者以独特的笔触,客观地描述了我国特殊历史时期发生的这场波澜壮阔的移民运动,真实记录了三峡库区20年来“移民、安民”的复杂过程;书中首次披露了百万移民迁徙中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活的人物,并对三峡百万移民的生存状态和库区发展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是一部既有鲜明时代特色,又具有历史厚重感,读来令人垂泪、震撼而又发人深思的作品。

作者简介

岳非丘,男,重庆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即鲁迅文学奖)、“中国潮”报告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荣誉奖、四川省文学奖、重庆文学奖等诸多奖项。1981年开始写作,多以长江为创作题材。在《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四川文学》、《红岩》等刊物发表多部文学作品。主要报告文学作品有《长江精英》(与人合著)、《江人大荒流》、《只有一条长江——代母亲长江写一份“万言书”》等。

本书特色

   千秋万代事,民治为先,安民为天!让我们记住三峡,记住百万移民,谨以这条伟大河流的名义!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苦涩水岸线1
一、长河生死恋2
二、大峡谷洗礼11
三、补偿画外音20
四、一场算账风波31
五、峡江不眠之夜35

第二章 漫漫夔门路一53
一、艰难的抉择54
投石问路54
两难相权61
河谷总动员66
浩荡移民潮71
二、出省语言培训班76
三、电话录音当说客79
四、家产重量30吨84
五、凄风苦雨8小时86
六、最后的外迁移民89
七、心灵上永远的根95

第三章 冲突中的人性107
一、一个最底层的移民人108
二、一个高层的移民人113
三、郑小林含泪送乡亲129
四、自古忠孝难两全133
五、县长的移民日记137
六、移民?乡长和狗149
七、一句话的终身情154
八、移民干部众生相158
九、“豆花酒”的震撼175

第四章 秋后一本账181
一、三峡花钱知多少?182
二、女赌王以身试法188
三、鬼城一封匿名信190
四、副县长被免职196
五、“不检点”的做法198
六、鸡脚杆上刮油人202

第五章 三峡触动神经205
一、尘封的幕后新闻206
二、精心策划的采访阴谋211
三、三峡颠覆供电格局214
四、从“县太爷”惊梦说起220
五、库区山清水澈的隐忧227
六、一个地质大师的心愿236
七、直面175米水岸线243

第六章 水库移民启示录251
一、移民身份之“哥德巴赫猜想”252
二、前清移民与三峡移民260
三、两次搬迁留下的思考270
四、检索库区复杂话题277
话题之一:谁动了我的奶酪277
话题之二:是谁改变了世界280
话题之三:“官本经济”退潮之后282
话题之四:一道流动的“风景线”286
话题之五:两支“特殊部队”290
五、水库移民备忘录294
六、“乌鸦反哺”之说301

第七章 安民行动311
一、四位副市长上夜课312
二、世界级柑橘王国梦315
三、一块饱含深情的土地327
四、一个人的“特殊安置”334
五、梦绕情萦的“倒&磴河”337

第八章 以河流的名义345
一、最后淹没的县城346
二、千年古镇的记忆357
三、最后消失的村落362

第九章 国家襟怀371
一、江之头设立直辖市372
二、市委书记的“镓妆”379
三、省长在巫山的感触382
四、一份珍藏的清单383
五、郭彬给小岛送光明386
六、一个时代的烙印388
后记395
再版后记400

节选

移民吴顺禄的家在半山腰,房前屋后种了不少的橙树,那些树今年长得出奇的旺,叶子肥大油绿,果实离成熟还早,但已经长到一个半斤重了,也是油绿绿的。可吴顺禄一家人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的房子在三峡库区水位线以上,水淹不着,但他们的田却将全被淹没,他们于是选择了外迁。2001年8月23日,吴顺禄老两口连同3个儿子,共计3户11口人启程迁往山东广饶。他老伴一手握一只青橙,一路上都泪流满面……一位老大爷在忠县码头上船的时候,坚持不让女儿搀扶,甩开她伸过来的手,拄着拐棍,坚定地一步步走向跳板,他要用自己的跛腿,一颠一簸地独自走完离开故乡的最后一段陆地…… 忠县首批赴山东的三峡移民150户共610人,分别来自忠县的甘井、涂井和洋渡三个镇。早在启程之前两天,各乡镇连同村里的干部就挨家挨户转悠,给移民分发早就写好的行李运到山东省哪市哪镇哪村谁谁谁收的布条,行李的大小尺寸、重量都有规定,一户4个布条。县里早就嘱咐过,山东那边房子盖好了,有床,有煤气灶,以及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移民只需带些被褥、衣物就行。 在轮船起锚、汽笛长鸣的那一瞬间,船甲板上挤满了人群,先是沉默,不转眼地盯着渐渐远去的码头,眼泪流满每个人的脸庞,不知是谁终于控制不住哭出了声,忽然间哭声响成一片…… 喇叭里传来播音员甜美的声音:‘‘正是由于你们的无私奉献,三峡工程才有了一个又一个惊世的创举,全县人民感谢你们。乡情割不断,亲情永不分;道一声珍重,祝你们平安!” 龙角镇张家村移民张德贵,今年已66岁,是又淹土又淹住房的“双淹户”。他带着老伴和儿子、儿媳、女儿7口人一起外迁。几年来,儿子、儿媳、女儿在外地打工,老两口在家侍弄几亩果园和一个半亩鱼池,四季都能卖水果,一家子每年收入可达5万元。望着远去的故乡山水,老张若有所失地喃喃自语道:“我们走了,可果园的无核葡萄都快熟了啊……” 2006年6月20日,开县移民徐云祥起了个大早,他在屋前屋后不停地转悠着,走到旁边的小溪边掬一捧水喝下,把故土的深情埋在心里,然后带着一家老小向邻里乡亲抱拳依依惜别,才一步三回头地坐上了外迁的大客车……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安民为天》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6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