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柴荣著
页数:265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39559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语文,既要学习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也要学习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独特的文学作品生命力强。而这独特表现在作家创造出别人不曾想到的内容,即使别人想到了,但表现形式也各有千秋,这里面既有语言驾驭能力的问题,也有作家思维品质的问题。 人类社会生活无比丰富,情感世界更是多姿多彩,教材因篇目的限制,选文中呈现的情感是有限的。但就是这些有限的情感,许多学生都未曾感受到,甚至根本不理解,更不要说把这些健康美好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以致造成情感缺失,人格的不健全。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学语文,最终要构建出学生自己的言语经验,在构建言语经验的过程中会把其认同的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完成对自己人格的塑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寻找出符合每个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方法,创设出使用语言的环境,帮助学生构建出自己的言语经验,同时引导学生认同真善美。
目录
第一篇 凝思语文心
第一章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第一节 学语文就是学生活
第二节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第二章 建构言语经验
第一节 思考和领悟是构建学生言语经验的关键
第二节 建构文本意义与培养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第三章 手拄规律杖,足踏科学石
第一节 阅读教学语中重,而今迈步从读越
第二节 去文几何里,先知学问题
第三节 阅读涉长道,过程中求索
第四节 主动独立体验学思量问题是主线
第五节 学习方法之精加工策略
第六节 用思维流程表现性评价表为学生获得阅读能力搭桥
第二篇 行走教学路
引语 遵循阅读的思维流程,设计文学作品的教学
第一章 小说教学
第一节 扣住民俗鉴赏人物探鲁迅小说教学法
第二节 小说教学学生言语活动设计
第三节 以故事的形式结构教学
第四节 牵着大家的手,我们一起走——关于自主学习的
展示问题
第五节 师生俱自得,教学皆有情——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章 散文教学
第一节 寻情解文
第二节 动词——解读山水散文的钥匙
第三节 游踪·山水·人情
第四节 荆轲·英雄
第三章 诗歌教学
第一节 象征派·外国诗·通感
第二节 解读西方象征派诗作的方法
第三节 主题决定材料
第四章 戏剧教学——巧析叹词,把握人物
第五章 理清思维路,行走无拘挛
第一节 旧知带新知
第二节 多角度看问题
第三节 大问题拆成小问题
第四节 用追问的方式搭思维的台阶
第五节 课上学习问题现,踏错踩误调思维
第三篇 游弋活动中
第一章 评点杂志
第二章 社会生活评论与演讲
第三章 吟诵古典诗词涵养文人气质
第四章 演绎经典剧目体味人生百态
……
第四篇 徜徉网络海
第五篇 真知自实践
节选
《凝语思教辙迹深》: 一、利用问题构建学生的言语经验 英国学者德波诺提出:“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想活动”,“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而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1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有思才有究,有究才能打破思维的平静,学生既有的言语经验和接触到的新经验才能产生关联,才能纳入学生自己的言语经验中,整合为新的言语经验。 从语文教学的实践看,教师以多种方式质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起他们自主探究并在此过程中构建言语经验。 (一)老师质疑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质疑要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 1.于无疑处质疑 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丰富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却被十分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包容,这些文字恰是作者语言使用的高妙之处。这些看来无疑却有疑的地方,学生往往不注意,他们对这些地方有一览无“疑”的满足感。因此,教师要通过质疑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出其不意地引发他们的思考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开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看似平淡无奇、不值得钻研的地方思考,既有的认知经验与文本碰撞,既可以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可以形成新的言语经验。 如《金大力》结尾写“不,他也老了。他的头发已经有了几根白的了,虽然还不大显,墨里藏针”,这句话表面意思写金大力长白头发了。因为语句太直白,学生认为没有任何问题,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用词,由此引出问题。金大力长了多少根白头发?“几根”。“几”是大于一少于十的不定数目,根据我们的认知背景语境,几根白头发在黑发里是看不出来的。作者怎么看到的?作者接着写道:“虽然还不大显,墨里藏针。”我们把关联词补全应该是“虽然还不大显,(但是)墨里藏针”,这句话的表意重点在“但是”后面。东西“藏”起来是不容易被人发现的,但因为“墨”是黑的,在这里指黑发,“针”一般由金属做成,有光泽,黑里的白又容易被人看见。由此我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对一个人长白头发这么关注?经过合作小组讨论,学生得出:因为作者对金大力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实在、体恤他人、不贪财、知足的做人准则深表认同和赞赏。所以作者在结尾用叙写金大力长白头发了这种方式,表达的是对金大力人品的赞美。 在无疑处求疑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的言语经验和文本中的新经验产生关联,由人物外貌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的情感,这是学生由思考领悟得出的新的言语经验。 2.挑起课文内部矛盾质疑 所谓挑起矛盾,是指引导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课文,故意去拈过拿错,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在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构建言语经验。 如《钓鱼的医生》,第12段作者写道“王淡人是有点傻”,可结尾却写:“你好,王淡人先生!”这样写是否矛盾?学生解读完王淡人做的傻事后,发现王淡人的傻是王淡人人品高尚的表现。由此学生得出“你好”是问候语,“先生”是对王淡人的尊称,汪曾祺是以回忆的笔法来写《故乡人》的,但他写到这里时情绪很激动,他多么想走到王淡人面前,当面对王淡人表达赞美之情,所以问候语用在适当的地方可以起到直接抒情的效果,这么写并不矛盾。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随着问题的解决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在思考领悟中学生得出新的言语经验,不自觉地就把课文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