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俐李
页数:604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100432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论文选集是作者30余年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心血结晶,体现了作者求实、求新的学术思想。入集论文有四类。第一类是用力最勤的方言研究,有新疆汉语方言、境外东干语、吴语、江淮官话。其中既有方言本体研究,也有方言形成历史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考察;既有语言系统内部结构规律的描写抽象,也有外部因素导致的变异现象的探索;既有传统方言学的继承与延伸,也有实验方言学的开拓与探索。第二类是汉语方言声调研究,既有千余文献的精细爬梳,也有千余声调系统的独到剖析,还有新视角新方法的尝试。第三类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四类是语言学理论的思考、教育教学教材研究以及其他研究。
作者简介
刘俐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汉语方言学和语音学。主持参加国家、部委及省重要科研课题13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8部。代表作《回民乌鲁木齐语言志》、《焉耆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声调论》分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1992)、“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1997)和“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近年主持研制各类汉语方言有声数据库。在实验方言学、声调以及东干语、新疆汉语方言、江西吴语与江淮官话等方面有独到研究。主要学术成就入编相关专业词典,国内外刊物和媒体有多次评介。
本书特色
非专业领域的人一般不看太专业的学术论文,尤其论文集。但《语思录–语言学求索集》这本语言学论文集倒值得一看,因为跟我们生活的社会息息相关。社会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但这本论文集所折射的不是抽象意义的社会问题,而是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华夏腹地与新疆的往来一直有历史记载。能够佐证这些历史记载的“活物”只有汉语方言。各地的汉语方言既承载着当地的古今文化,也隐含话语者们代代相袭的历史足迹。一位西方的语言学大师曾说:“遗传密码和语言符号乃是人类从远祖传递到后代的两种最基本的内存信息系统”。语言的演化与人类群体中的基因出现率具有相关性已成生物语言学界共识。新疆汉语方言是佐证新疆汉族历史的活化石,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鲜有系统研究。本书开篇15篇文章首次系统研究了新疆汉语方言,包括新疆汉语的形成历史,新疆三片方言的分布及其特点(合作研究,收入《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有限出版公司,1989);还有具体方言点乌鲁木齐回民汉语和焉耆汉语方言的系统研究。这些研究用活的方言事实印证了新疆汉族的历史。因为这些开拓性的研究,作者获得国内语言学的两项大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1992)和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1997)。能同时获得这两个奖项的学者屈指可数。
文集中关于东干语的论文同样体现出作者“专注学术并兼顾社会”的情怀。东干族的主体是清末陕甘回族起义军的后裔,今分布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文集中的4篇论文既有东干语本体研究,也有东干语形成历史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阐述;既归纳抽象出东干语的内部结构规律,也剖析了因外部社会因素导致的变异。文章所离析出的各种语言成分清楚印证了东干语与陕西关中话的血脉关联。作者企望“将这些流落境外130余年人群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国内外对东干族及东干语感兴趣的人们”。
频见报端的学术失节令世人失色并痛心。但这本论文集让我们看到了坚守学术本分的学者的追求与操守,这是多数中国学者的精神现状。作者以“求实、求新”自律:“求实,指作文当客观、真实,与事实吻合,力求无偏差、不走样。求新,指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有所发现,有所作为”。因此,作者对学术剽窃深恶痛绝,视其“与偷盗同类”,并以拒绝领奖表达对学术失节行为的鄙视。文集中关于吴语、江淮官话的研究,以及实验方言学的开拓,体现着作者的“求实、求新”。由熟悉的新疆汉语方言研究转向陌生的吴语、江淮官话研究,是一种“不重复自己”的自我求新。将已娴熟把握的传统方言学改造为跨学科的实验方言学,是方法论的学科求新、求实。实验方言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作者将实验语音学、语料库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科的理念与技术引入汉语方言学,欲将经验型的传统方言学改造为实证型的实验方言学。作者在57岁那年首先实现学术转型,已是博导的她重新坐在课桌前当学生,用一个月完成了八门实验语音学课程学习,顺利结业;然后用多项课题研究构建实验方言学。文集中收录的几篇早期实验方言学处女作,是作者的开拓求索与锲而不舍浸润而成。
一般而言,文集的系统性很难考究。但这本语言学文集的系统性却清晰可见。在所收方言研究文章中,有对方言的历史追问–方言形成史,有方言现状的描述–语言结构及其特点,有方言未来的评测–方言变异剖析。追问历史、描述现状、评测未来,是对一种方言的成体系的“刨根问底”,是一种系统的彻底的“求实”。在这种大系统研究中,作者更重方法论的“求新”,大者如构建实验方言学,微者如声调折度说。
无论方言大系统研究模式还是方法论的革新,对保护方言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财富都有用。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当今,多语种、多方言所承载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在同步迅速消退。有统计表明,有些语种消亡的速度甚至超过物种消亡的速度;汉语方言近30年的急速萎缩是人人可感的事实。这种萎缩和消亡不可逆转也无法阻挡,唯一的保护办法就是在方言或语言尚存之际,用合适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与记录,为人类保存这些曾经有过的文化财富。本文集所运用的模式与方法可以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