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

封面

作者:李富菊著

页数:372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090838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课程问题史论丛书: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采用问题史的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概念、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课程评价五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李富菊,现为聊城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裁判。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课程教学论、体操教学与训练,出版学术专著《体育游戏教学论》等,在《体育学刊》《中国体育教练员》《教育评论》《当代教育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研制的生理节律检测仪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指导的学生获省大学生运动会金牌等。    李剑萍,现为天津城建大学常务副校长(正校长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聊城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审查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教育史、高等教育学。代表性学术专著有《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中国现代教育史》等4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导论》和《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大学教学论》等著作7部,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独立或首位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是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本书特色

李富菊主编的这本《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分五章对中国体育课程的概念问题、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体育课程目标问题、体育课程内容问题、体育课程评价问题对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回顾。本书研究的时限,上起清末,下讫当今,对每个问题,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进行历史线条的梳理,对一些关键点进行深入挖掘,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行适度的学理分析。

目录

总论 中国现当代课程的基本问题
一、一体化:中国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二、中小学课程的基础性与预备性问题
三、中小学课程的升学预备与就业预备问题
四、中小学课程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要求与个性培养)问题
五、对于现当代中小学课程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第一章 体育课程概念问题
第一节 “体操”概念引入
第二节 “体育”概念引入及发展
一、国际“体育”概念演化线索
二、“体育”一词引进
三、我国早期三个“体育”定义
第三节 “体育”概念超越
一、“体育”一词含义超出学校身体教育范畴
二、体育一词含义超出身体教育范畴
第四节 “体育”概念研究深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概念研究三个阶段
二、“体育”总概念之争
三、“真义体育”概念与“大体育”概念之争
四、“体育”概念研究方法论探讨
第五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质疑与反思
一、“体育”作为课程名称否定论
二、“体育与健康”作为课程名称质疑论
三、“体育与健康”名称改回“体育”名称论
四、“体育”课程名称否定论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问题
第一节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一、军国民教育:清末民初时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二、实用主义:壬戌学制时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三、自然主义: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一、单一性:建国初期到“文革”时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二、多元性: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第三节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生成演变的动力学分析
一、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概念
二、体育课程价值观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三、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演变动力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课程目标问题
第一节 百年体育课程目标历史演变
一、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体育课程目标
二、新中国的体育课程目标
……
第四章 体育课程内容问题
第五章 体育课程评价问题

节选

  我国古代并没有发展出类似于今天体育的事物。有人说,古代六艺教学的射、御便是体育。但多少年来,从未在古代文化中发现古代学校普遍设有射圃、弓箭库、马厩和车库,不知射、御教学如何实施。至于各种身体动作技术、技巧的表演,则属于百戏、戏乐。唯有导引是一种健身运动,相当于今日的医疗体育。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始于近代,从引进西方的体操名称开始。  我国的体育史和相关的教科书中,一般把《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规定学堂“体操”科看成是中国近代体育课程正式开端的标志。但《奏定学堂章程》把“体操”列入课程体系,不论从思想认识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这就是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影响下的新式学校对体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传教士已来到中国进行传教并开办教会学校,这些教会组织多在沿海地区,数量及规模均较小,对我国影响不大。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教会学校有了较大的发展。关于教会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Ma-teer)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其课程体系中设有“体操”一科,这可以从邹立文、李秉义和李青山等3人1876年所获的毕业文凭中得到证实①。“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设立体育课程的学校。”②  教会学校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大多没有开设体育课程,有的虽然教学科目列有“体操”,但并无学时安排,但这些教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却相当普遍。1884年基督教会在江苏镇江设立女校,该校《校规》规定:“本校上课从八时开始,十一时半午食,午后上课从一时到四时结束。在休息时间中可使用已备好的器具各自游戏。学生不得私自出校门。”①1895年,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每日上午有一次课间活动,称为“放小学”,常作“抢球”游戏②。下午有一次课外活动,多作“夺旗”(亦名跑趟)游戏。许多学校成立了运动队,如北京的汇文书院1895年就有棒球队,1901年有足球队;上海的圣约翰大学1890年举行运动会,1901年成立足球队;山东烟台汇文书院等教会学校,1898年开始举行以各种游戏性赛跑项目为主的具有田径运动雏形的运动会,1903年后,增加了一些正规田径项目③。  两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求富求强,抵御外患,防范内忧,维护自身统治,清朝发起了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出现了洋务教育,先后创立了二十多所洋务学堂。虽然洋务学堂与普通学校不尽相同,但却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新型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洋务学堂除开设科学技术课程之外还开设“体操”。洋务学堂课程中的“体操”与我们现在所谓的体操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清续文献通考》中是这样记叙水师学堂课程的:“学生入学,教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汉……推步、测量、驾驶诸学。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代,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④,这就是练习爬桅杆,以锻炼体力。北洋水师学堂的体操课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也包括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是综合性教材⑤。主要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足球、爬桅、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⑥。因此,洋务派兴办的学堂中所谓的“体操”课程虽名为体操,其实已经呈现出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虽然其设立的出发点主要是增强军事力量,但对近代体育课程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39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