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宝和,房元霞著
页数:339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090592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课程问题史论丛书:中国现当代数学课程问题史论》以中学数学课程为主线,以新中国数学课程建设为重点,试图理清我国现代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发展的脉络,揭示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若干重要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症结所在。
作者简介
宋宝和,教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山东省高考命题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研究员,兼任聊城大学教授、济南大学客座教授、《数学教育学报》编委、全国合作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长期致力于数学课程、教育考试与评价的研究。 房元霞,现为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学会理事、山东省高师数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教学论,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李剑萍,现为天津城建大学常务副校长(正校长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聊城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审查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教育史、高等教育学。代表性学术专著有《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中国现代教育史》等4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导论》和《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大学教学论》等著作7部,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独立或首位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是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本书特色
宋宝和、房元霞编著的《中国现当代数学课程问题史论/中国现当代课程问题史论丛书》提取中国现当代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分析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歧见;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实质;梳理“课纲”对这些问题的结论;描绘所提取的课程问题演变的轨迹;阐述著者对所提取的课程问题的认识;总结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规律。
目录
一、一体化:中国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二、中小学课程的基础性与预备性问题
三、中小学课程的升学预备与就业预备问题
四、中小学课程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要求与个性培养)问题
五、对于现当代中小学课程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上篇 数学课程发展通论
第一章 从凌乱分散走向统一规范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数学课程
一、近代新式学堂时期的数学课程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初期的数学课程
三、现代数学教育时期的数学课程
四、我国数学课程的本土化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数学课程
一、精简数学课程
二、编印全国统一数学教材
三、制定国家数学科课程标准
第二章 从学习借鉴走向自主开发
第一节 起步中的新中国数学课程体系
一、全面学习苏联
二、结合国情修订数学课程
三、走数学课程建设自主之路
四、探索多元化的学制与教材
五、奠定新中国数学课程的基础
第二节 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的数学课程体系
一、《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的诞生
二、“六三年教材”的出台
三、本时期的基本经验教训
第三章 从遭受重创走向振兴发展
第一节 “文革”后的数学课程
一、《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颁布
二、《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的制订
三、创新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草案)》
第二节 九年义务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程
一、《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颁布
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颁布
三、《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的颁布
四、本时期的简要总结
第四章 从改革发展走向创新发展
第一节 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数学课程
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颁布
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
下篇 数学课程热点问题
节选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历史经验证明,通过人为手段强行进行普、职分流,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强行分流以后,普、职之间疆划森严,不仅大大减少了学生的选择机会,降低了学校对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适应能力,更使得普通学校可以有恃无恐地致力于升学预备,完全无视或仅少许点缀一丝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则在社会歧视当中,遭受着生源质量差、办学水平低、培养模式落后、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命运。应该承认,按照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要相当数量的职业学校与技术学校。①然而,它应该是由政策引导与财政扶植下的、以教育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发展,一地一县重点建设好数所或一所优质学校,而不是用行政命令搞所谓“四六开”式的、遍地开花样的低水平数量型增长,那些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短期培训完全可以发挥社会力量的办学热情与优势,政府尽量予以扶持、资助。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待劳动教育、技术教育曾经有过两种偏颇:一是为了建立正规化、制度化的教育体制,培养专业人才,克服根据地教育的游击习气,以致矫枉过正,看不到其富含的灵活性、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密切联系社会实践的传统。二是不懂得、不重视课程的价值,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基础和浓重的战争色彩为背景,将劳动、技术教育视为学生未来的谋生手段或者群众运动、政治运动的形式和手段之一。而且,在经济、社会不发达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下,所谓就业往往就是回乡务农,甚至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动员城市青年也到农村,于是中小学有技术教育而无职业教育,更无职业指导。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劳动人事制度,几乎不允许自由择业,也根本无需职业教育,仅有的技术教育也重在传授简单的农业生产技术。 今后的中小学教育,必须跳出以前的价值藩篱,改革过去的实施模式,真正从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来加强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指导,而不是单纯依靠增加职业科目的办法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应主要从德育的角度开展劳动教育,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职业熏陶;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端,可以通过分科选科制、综合中学制甚至普职分流的形式,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定向,但不能背离基础教育的本义,多数学校还应通过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与选择性,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技术素质、职业理解能力以及最终的全面发展水平;从业能力的培养更多还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事情。 另外,充分认识并正视中国升学考试文化极其悠久的传统和发达的现实,转换一味否定、彻底改造的思路,善加引导和利用,变文化压力为文化动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增加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加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包括“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基础教育”①,努力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而不是实行原来美国式的分科选科制的综合中学。同时,继续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缩减中小学教育的就业预备功能,延迟中小学生的职业定向时间,将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从升学预备与就业预备的矛盾中解脱出来,真正一心一意地回归基础性,提升学生的职业抉择力,体验人生成功感,满怀信心地参与未来国际范围的职业竞争与人力资源配置。 3.教育个性化的时代已经渐露端倪。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背景和路向,决定了教育个性化始终不足。中小学教育也是在御侮图强、变法立宪的激情涌动中崛起的,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理性的批判时代”来奠定国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没有出现“以人为核心的理性学说”来催生“启蒙时代国民教育理论的‘启蒙性质’”,②。综观近百余年,除了新文化运动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的十几年时间个性发展在启蒙思潮中得到宽容与尊重之外,其余时期的价值主流基本都是统一要求,以“国民”“人民”为本位的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追求。但随着经济成分、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文化观念的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教育个性化的时代必将或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