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现当代音乐课程问题史论

封面

作者:刘瑾,王敏著

页数:290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090592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课程问题史论丛书:中国现当代音乐课程问题史论》提取中国现当代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分析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歧见;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实质;梳理“课纲”对这些问题的结论;描绘所提取的课程问题演变的轨迹;阐述著者对所提取的课程问题的认识;总结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规律。

作者简介

  刘瑾,艺术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曾任聊城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音乐史学、音乐教育与音乐美学,出版学术专著《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等,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第二届社科研究“学科新秀”奖(全省5名),现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王敏,艺术学硕士,现为聊城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在《人民音乐》《艺术百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山东省艺术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曾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    李剑萍,现为天津城建大学常务副校长(正校长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聊城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审查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教育史、高等教育学。代表性学术专著有《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中国现代教育史》等4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导论》和《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大学教学论》等著作7部,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独立或首位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是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本书特色

“中国现当代课程问题史论丛书”提取中国现当代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分析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歧见;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实质;梳理“课纲”对这些问题的结论;描绘所提取的课程问题演变的轨迹;阐述著者对所提取的课程问题的认识;总结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规律。
刘瑾、王敏编著的这本《中国现当代音乐课程问题史论》是分册之一。

目录

总论 中国现当代课程的基本问题
一、一体化:中国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二、中小学课程的基础性与预备性问题
三、中小学课程的升学预备与就业预备问题
四、中小学课程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要求与个性培养)问题
五、对于现当代中小学课程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第一章 音乐课程的价值问题
第一节 音乐课程的德育价值
一、20世纪上半叶音乐课程中德育价值的主导地位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音乐课程的德育价值
三、改革开放之后对音乐课程德育价值的认识
第二节 音乐课程的智育价值
一、音乐课程智育价值观的出现
二、“莫扎特效应”及我国音乐课程智育价值取向的形成
三、对音乐课程智育价值观的质疑
第三节 ,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
一、作为德智体之辅助的美育
二、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以审美为核心”
三、对“以审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质疑
四、对“以审美为核心”的理解
第四节 实践哲学理念下的音乐课程价值取向
一、实践哲学的主要观念
二、音乐课程价值取向中的实践哲学观

第二章 音乐课程的设置问题
第一节 音乐课程及音乐课程目标
一、课程的内涵
二、音乐课程的内涵
三、课程目标的内涵
四、音乐课程目标的内涵
第二节 20世纪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的变化历程
一、音乐课程设置本体之变化
二、目标与理念之变化
第三节 21世纪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现状
一、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音乐领域”
三、课程理念:“音乐审美”——多元、个性
四、课程性质: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五、课程内容:多元、跨学科
六、课程要求:突出音乐审美
七、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
八、学生评价机制:由认知为先改为情感操作

第三章 音乐课程的教材问题
第一节 音乐教材内容类型的扩充与定型
……
第四章 音乐课程的地位问题

节选

  的确,1955年的音乐教材在试图解决歌曲与音乐知识技能的分离脱节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比如,该教材第二册中的《水兵回到海岸上》一课中,在歌曲后面专门提示,要“注意歌曲中二拍子和三拍子的变化。健康有力的二拍子曲调描绘了战士们的英雄形象;轻快优美的三拍子曲调,表现了人民对水兵的亲切情感和水兵们的爽朗性格”。同时,还能够根据各种性质不同的歌曲,提出它所需要的演唱技巧。如第一册《保卫黄河》一课,为了表现抗日战争期间人们高涨的抗日斗争气势,书中指出:“气要吸得充足,声音才能结实、响亮。把结实响亮的声音与自己内心的坚定激昂情绪相结合,才能唱好这首歌曲。”这样一来,便将歌曲的学习与节拍、节奏等音乐基础知识以及气息等演唱技巧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虽然这套教材体现了一定的新意,但遗憾的是,由于这套教材主要面向的是北京市,因此,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有不少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教材的问题给予了关注。姚思源曾指出:“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教材的问题,学校的音乐课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活动,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教师辅导地来对少年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因而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使用经过精选的有系统的教材来进行工作。”③  1979年2月27日~3月7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中小学音乐、美术教材会议。④会议有上海、北京、四川等9个省、市参加,集中讨论了《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和教材的编写问题。会议认为,音乐、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是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要组成部分。1979年5月10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在答《人民音乐》杂志社记者问时,针对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应采取的措施,指出:“要编音乐、美术教材。教育部已委托上海市教育局编写。条件具备的省、市,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自行编写教材。”①1979年9月12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座谈会上,老音乐家贺绿汀也对音乐教材的编写工作十分重视,他认为要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套较系统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各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也认识到了音乐教材的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应该“在推广、使用教育部编写的通用音乐美术教材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我省(湖南省)情况编写部分教学参考资料”②。  在当时的音乐教育界,人们普遍认为唱歌是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廖家骅在《目前音乐教学中的两个问题》③一文中指出了当时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列于第一的便是“唱歌教材问题”。其文中并没有采用“音乐教材”的表述方法,而仅仅提出了“唱歌教材”的选编问题,可见在当时音乐课中歌曲教学的重要地位。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较全面地建构音乐教材内容的想法:“解放前音乐教育家黄自等人编过一套较系统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有唱歌、乐理、视唱练耳,还有音乐家介绍等知识性材料。我们现在编写教材也应该有全面的音乐知识。”④  自上而下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高度重视对音乐教材的编写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80年,新中国第一套真正具有全国意义的统编教材终于得以出版发行,这套教材名为《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音乐教材》,由上海市教育局负责、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教材包括唱歌、音乐知识、欣赏三个部分,以唱歌为主。教学时间大致的比例安排是低年级唱歌占70%~80%,音乐知识占5%~10%,欣赏占15%~20%,随着年级的递增相应做适当调整。如,中高年级唱歌占60%~70%,音乐知识占10%~15%,欣赏占20%~30%。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现当代音乐课程问题史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3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