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丽娟著
页数:221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136235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价格的评估受到了直觉和非理性的认知过程的影响,作者基于参考价格理论和心理账户理论来探讨影响消费者价格决策的原因,试图揭示消费者特有的心理账户对价格判断决策的影响过程与内在机制,并以试验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对命题的验证。这也许可以给消费者价格决策的复杂性以一定的科学解释,同时也丰富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
作者简介
王丽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营销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副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营销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1),西安交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5),西安交通大学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0);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赴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做1年的访问学者,参与跨文化消费者研究工作,从2005年起开始研究定价与消费者感知,积累了丰富的消费者行为研究经历与基础。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先后参与国家课题三项和省部级课题两项。近三年来,主持参与大量企业实践,包括“美国嘉吉化肥”、“美国美盛化肥”、“先正达农药”、“乐华彩电农村市场”、“海尔神秘顾客”等国内外著名公司项目。
本书特色
价格的评估受到了直觉和非理性的认知过程的影响,《双系统认知下的消费者价格判断研究–基于参考价格和心理账户角度》作者王丽娟基于参考价格理论和心理账户理论来探讨影响消费者价格决策的原因,试图揭示消费者特有的心理账户对于价格判断决策的影响过程与内在机制,并以试验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对命题的验证。《双系统认知下的消费者价格判断研究–基于参考价格和心理账户角度》也许可以给消费者价格决策的复杂性以一定的科学解释,同时也丰富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本书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五节 本书结构及框架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价格的定义与研究 一、价格的经济学来源 二、价格在营销中的研究 第二节 参考价格理论 一、参考价格的心理学基础 二、参考价格概念的研究 三、参考价格模型及其影响的研究 四、相对参考点的非对称性研究 五、参考价格国内外研究总结 第三节 心理账户理论综述 一、心理账户的提出 二、心理账户的定义与分类 三、应用研究 四、心理账户总结 第四节 有关心理学的概念 一、可及性问题 二、框架效应 三、内隐记忆与直觉 四、非理性决策的一些解释 第五节 双系统决策理论 一、决策 二、认识的两种方法 三、双系统决策 四、双系统决策的总结 第六节 小结第三章 模型假设提出 第一节 双系统目标价格判断模型及假设 第二节 参考价格形成模型及假设 一、推理性因素假设 二、双系统参考价格形成模型及假设 第三节 心理账户及货币价值评估假设 一、假设提出 二、概念模型及假设 第四节 本书研究的概念模型及小结第四章 参考价格点模型 第一节 模型及假设 第二节 实验描述 一、样本及抽样过程 二、变量及度量 第三节 分析方法 一、因子分析法 二、回归分析法 三、均值比较方法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三、均值分析 四、假设验证结果 第五节 小结第五章 参考价格范围下的消费者价格判断模型 第一节 函数描述 第二节 试验及数据分析 一、试验介绍及预处理 二、数据分析 三、参考价格范围的特例 第三节 小结第六章 心理账户对参考价格形成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模型及假设 第二节 实验过程描述 一、预调研 二、实验过程及变量描述 第三节 数据分析 一、分析方法 二、不同心理账户数据下均值方差分析 三、不同收入数据下均值方差分析 四、人口统计变量的检验 第四节 小结第七章 心理账户与等额货币价值评估 第一节 概念模型及假设 第二节 收入支出项目对货币评价的影响 一、实验过程及变量描述 二、均值方差比较 三、人口统计变量对于货币评价影响 第三节 货币描述方式对于心理账户的影响 一、实验及变量描述 二、数据分析 第四节 小结第八章 双系统价格判断模型 第一节 概念模型及假设 第二节 实验过程,数据描述 第三节 分类回归分析 一、总体数据 二、固定收入 三、固定支出 第四节 均值分析 一、固定收入不同支出 二、固定支出不同收入 三、总体数据 四、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 第五节 双系统模型回归分析 一、按心理账户分类进行赋值 二、按照货币评价对心理账户进行赋值 第六节 小结第九章 综合模型分析 第一节 基本模型 第二节 分类数据关系比较 一、总体数据 二、重要固定收入 三、不重要临时收入 四、重要的临时收入 五、重要必需支出 六、不重要不必需支出 七、人情支出 第三节 小结第十章 结论及意义 第一节 全书结论 一、参考价格的形成 二、心理账户与等额货币价值评估 三、双系统价格判断过程 第二节 全书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讨论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参考文献附录人名索引表重要术语索引表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