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武陵手艺与文化再生;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生态化保护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封面

作者:王祖龙,王曼苏著

页数:580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28430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武陵手艺与文化再生;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生态化保护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深入的田野考察,系统梳理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渊源流变,并从技艺特征、风格样式、传承方式、留存状态、“非遗”价值、文化内涵以及与民俗活动的关联度等方面对其民俗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度阐发,清晰地勾勒出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赋存的区域特色和传承实态,总结了其流变特征和发展演变规律。同时,本书以区域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赋存为物质基础,结合武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生态特征和特色产业发展条件,以及各片区资源特色和文化产业开发实际,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探讨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认为以适度开发和转型再生为原则,走区域协同和联动发展的道路,通过产品创意研发、产品物用形态的再造与重塑、产品品类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创新、品牌的经营与重塑、市场营销的创意与创新等路径可实现其文化再生。本书将传统手工技艺产业开发定位于武陵民族地区,是对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的学理性补充和地方性实证,为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保护和开发提供现实路径。这对助力武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王祖龙,男,1966年12月生,湖北荆州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三峡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艺术文化、民族艺术和书法篆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楚艺术图式与精神》《楚美术观念与形态》《楚书法史》《楚简帛书法论稿》等著作。主编有《美术鉴赏与批评教程》《书法创作与欣赏》等教材。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 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主持重量精品视频课程《书法基础》的教学,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四维一体”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三峡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目录

导论

第一章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的生境

第一节武陵山的自然生态

第二节武陵山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武陵民族地区的民间信仰

第二章武陵传统手工艺造物的渊源与流变

第一节武陵传统手工艺造物的渊源

第二节武陵传统手工艺造物的分类

第三节武陵传统手工艺造物的变迁

第四节武陵传统手工艺造物的生态理念及其启示

第三章武陵民俗生态中的匠作文化

第一节武陵民俗生态中的手艺群体与手艺行当

第二节武陵民间手艺品类及其艺术特征

第三节“非遗”视域中的武陵手工艺造物

第四章武陵手工技艺经典样本及其传承实态

第一节土家织锦技艺及其传承实态

第二节武陵民间剪纸技艺及其传承实态

第三节武陵民间雕刻技艺及其传承实态

第四节武陵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及其传承实态

第五章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生态化保护及其策略

第一节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保护理论

第二节古今中外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及其启示

第三节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保护的当代困境

第四节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产业开发策略

第六章武陵手工技艺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实践

第一节再生产:让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焕发生机

第二节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中的意义重构与市场认同

第三节高家堰村盆景产业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互动实践

第四节武陵宜红茶制茶技艺传承与品牌保护路径

第五节武陵山黔东北片区手工技艺传承实态与保护路径

结语生态化保护——让传统手工技艺重回当下生活

附录武陵守艺人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武陵手艺与文化再生;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生态化保护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