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仲轩 等
页数:304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68338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社会已成为残障人士融入社会日益重要的一个方面。本书从多角度描绘了残障群体的社会融合情况,并具体通过残障群体的媒体呈现、新媒体使用以及工作表现三个角度,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相结合,递进式地呈现残障群体的社会融合情况。并从社会融合视角出发,研究残障群体的媒体呈现,分析残障群体的实际表现,最终聚焦于残障群体基于新媒体的创业就业表现。
作者简介
林仲轩,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研究、数码残障研究和国际传播研究等。2017年以来以第一署名作者身份发表SSCI、A&HCI、CSSCI和TSSCI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6项。获多项教学科研奖项,入选2021年度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国际传播界)。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特色
二、残障研究脉络
三、新媒体语境下技术的应许
四、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数字社会融入
第一章 “媒介情境论”视域下残障群体的数字化就业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网络社区互动情境的新特征
四、数字化就业情境准备阶段
五、数字化情境就业方式
六、小结
第二章 残酷乐观主义:互联网环境下残障群体的亲密关系研究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互联网对残障群体的浪漫爱情许诺
四、残障群体网络虚拟交往的残酷现实
五、小结
第三章 技术赋能视角下听障青年的新媒体使用与社会融入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听障青年的社会融入现状
四、听障青年新媒体使用的基本特征
五、新媒体技术赋能视角下听障青年的社会融入
六、小结
第二部分 社交媒体展演
第四章 媒介赋权:残障女性的短视频身体展演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身体的困境:残障的刻板化表达
四、媒介赋权和对刻板叙事的抵抗
五、赋权的局限:受到商业规训的身体叙事
六、小结
第五章 认同展演的三种路径:B站残障女性的实践经验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支配性认同:认同抵制的“不可见”空间
四、抗拒性认同:认同展演的“可见”空间
五、计划性认同:认同构建的对话空间
六、小结
第六章 信息通信技术的可用性:视障者的探索性直播实践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社会排斥的现实
四、自我呈现的机会
五、社会融入的障碍
六、小结
第三部分 互联网慈善公益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特色
二、残障研究脉络
三、新媒体语境下技术的应许
四、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数字社会融入
第一章 “媒介情境论”视域下残障群体的数字化就业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网络社区互动情境的新特征
四、数字化就业情境准备阶段
五、数字化情境就业方式
六、小结
第二章 残酷乐观主义:互联网环境下残障群体的亲密关系研究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互联网对残障群体的浪漫爱情许诺
四、残障群体网络虚拟交往的残酷现实
五、小结
第三章 技术赋能视角下听障青年的新媒体使用与社会融入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听障青年的社会融入现状
四、听障青年新媒体使用的基本特征
五、新媒体技术赋能视角下听障青年的社会融入
六、小结
第二部分 社交媒体展演
第四章 媒介赋权:残障女性的短视频身体展演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身体的困境:残障的刻板化表达
四、媒介赋权和对刻板叙事的抵抗
五、赋权的局限:受到商业规训的身体叙事
六、小结
第五章 认同展演的三种路径:B站残障女性的实践经验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支配性认同:认同抵制的“不可见”空间
四、抗拒性认同:认同展演的“可见”空间
五、计划性认同:认同构建的对话空间
六、小结
第六章 信息通信技术的可用性:视障者的探索性直播实践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社会排斥的现实
四、自我呈现的机会
五、社会融入的障碍
六、小结
第三部分 互联网慈善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