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粮食储藏学

封面

作者:张敏

页数:3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2731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主要介绍粮堆的物理、生理和生态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粮油储藏品质的变化及其规律,在掌握各种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与措施和各种粮油的储藏特性与储藏方法的前提下,介绍如何正确运用干控、温控、气控等综合技术措施,以增强粮油储藏的稳定性,减少储藏损耗,控制品质的变化。本书共分十章,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粮油储藏的基本理论部分,介绍了粮食及油料的物理、生理性质、粮食的生态体系,以及储藏期间的粮仓管理,第五章至第七章详细地叙述了当前国内外应用的主要粮油储藏技术,第八章和第九章阐明了主要原粮、初加工品粮食、油料及油脂储藏方法,第十章介绍粮食储藏现代化管理技术。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1

第一篇 粮食储藏基础

第一章 粮食采后生理 7

第一节 粮食的籽粒结构和化学组成 7

第二节 籽粒的呼吸作用 18

第三节 粮食的休眠与萌发作用 25

第四节 粮食的后熟与陈化作用 28

第五节 粮食储藏中的品质变化 33

思考题 37

第二章 粮堆的物理性质 38

第一节 粮食的物理指标 38

第二节 粮食的流散特性 41

第三节 粮堆的热特性 48

第四节 粮食的吸附特性 50

思考题 62

第三章 储粮生态系统 63

第一节 储粮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特征 63

第二节 储粮生态系统的变化 67

第三节 储粮生态系统的控制与人工调节 77

第四节 粮食储藏中的害虫 87

思考题 91

第二篇 粮食储藏管理

第四章 粮仓及仓容的计算 92

第一节 粮仓及其分类 92

第二节 粮仓的构造及性能 95

第三节 仓容的计算 104

思考题 106

第五章 粮油仓储管理 107

第一节 粮油出入库管理 107

第二节 粮油的堆放管理 110

第三节 储粮品质控制与管理 115

第四节 粮情检测 124

第五节 粮食仓储计算机的应用 133

思考题 141

第三篇 粮食储藏技术

第六章 储粮通风与密闭 142

第一节 自然通风 142

第二节 机械通风技术 144

第三节 储粮常规密闭 165

第四节 通风及密闭储藏的管理 167

思考题 169

第七章 粮食干燥 171

第一节 粮食干燥基础知识 171

第二节 机械干燥技术 178

第三节 晾晒干燥 188

思考题 190

第八章 粮食的低温储藏 191

第一节 低温储藏概述 191

第二节 低温制冷原理与设备 194

第三节 低温粮仓的隔热技术 202

第四节 低温储藏的管理 214

思考题 221

第九章 粮食的气调储藏 222

第一节 气调储藏概述 222

第二节 密封工艺 224

第三节 气调技术 229

第四节 气调储藏的管理 235

第五节 “双低”储粮及“三低”储粮 236

思考题 240

第四篇 粮食储藏各论

第十章 谷类粮食的储藏 241

第一节 稻谷和大米的储藏 241

第二节 小麦和面粉的储藏 251

第三节 玉米的储藏 259

第四节 其他粮食的储藏 262

思考题 269

第十一章 植物油料与油脂的储藏 270

第一节 植物油料与油脂的储藏特性 270

第二节 主要植物油料的储藏 279

第三节 植物油脂的储藏 294

思考题 298

参考文献 299

节选

绪论 一、粮食储藏的概念和范畴 粮食属于生产不均匀而消费均衡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这就需要在生产丰盛的时候对其进行合理储存保管,有需要的时候将之逐渐投放市场从而维持粮食供求的均衡性,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粮食储藏。粮食储藏学就是研究粮油储藏原理及储藏技术与设施的一门应用科学。 粮食从一个收获年度到下一个收获年度,必须有一定的储备量,以保障市场供应;同时,要考虑灾荒和战争的发生,还应增加储备。但一个国家的总储备量,是由许多复杂的政治因素及经济因素所决定的,由此看来粮油储藏对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必然的。 粮食储藏是整个粮食流通领域中一个重要环节,粮食仓储技术则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极大。粮食仓储技术是指在粮食储藏全过程对储藏主体及所处环境进行治理、优化的方法与手段。仓储技术效果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现有粮食仓储技术水平的高低,而且取决于粮食仓储技术水平发挥的好坏。粮食仓储技术管理则是通过群体作用、社会人力资源作用等,对仓储技术实施计划、控制、协调、监督等行为,使其达到合理、准确、有效、经济。因此粮食仓储技术是集农业、生物、建筑、环境保护、化工、机械、仪器仪表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粮食仓储设施与方式、储粮技术及其支撑平台、仓储设备等。 二、粮食储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我国粮食年均产量在5000亿kg左右。其中,35%由国家收购,分别储存在国家储备粮库、地方粮库和粮食加工企业粮库;农户储粮约占粮食年总产量的65%。全国每年由于霉变、虫害和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约为总产量的3%,折合为150亿kg。其中,霉烂粮食达75亿kg,按人均每年250kg口粮计算,相当于6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因此,发展粮食仓储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是崇尚农业的民族,“国家大本,食足为先”,粮食被视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恢复生产和繁荣经济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封建财政后备的重要内容和封建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历朝历代无不把它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但是,在这样一个以自给自足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状态的国度里,如何在粮食供给有限的情况下,保证人们吃饭问题始终是国家统治者和普通老百姓关心的主要问题,由此,也形成了古代社会重视粮食储藏的优良传统。《礼记??王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由于自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封建国家要保持九年、六年之蓄是一种奢望,保持三年之蓄也不可能,但强调国家必须保持足够的粮食储备,以保证国家安全的观点则值得重视。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又明确提出了粮食储备的指导思想:“备水旱”,“民可得而有也”,就是说,一是备荒备灾,二是稳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使其能够保其民众,社会安定,粮食储备已由纯粹的生命需要转变为浓厚的政治色彩。从中不难窥见古代的重储思想。 三、国内外粮食储藏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我国粮食储藏的历史 我国粮食储备的历史十分悠远。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粮食储藏的记载,当时奴隶主已高度重视粮食储存,修筑了大量的仓储设施,制定了详细而完善的管理制度。夏朝,仓储制度就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自周代开始的历代王朝不仅重视中央仓储的建设,也注重在地方兴仓储粮,仓储制度渐趋成熟,仓储规模不断扩大。秦汉时期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粮食储备也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明确提出了粮食储备的指导思想,汉代是粮食仓储制度趋于成熟的时代。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开始营建新都长安,最批重点建设工程就包括太仓。除太仓外,中央直接管理的粮仓还有位于甘泉的甘泉仓、华县的华仓、左缴附近的细柳仓和嘉仓等。此外,郡、县两级另有常设之仓,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立了粮仓。而汉宣帝时耿寿昌倡立的常平仓制度,更成为后世封建王朝沿用的主要仓储制度。至隋代时粮食仓储更具宏大规模,当时广置仓储,普遍兴建义仓,并劝令百姓人等输粟储仓,史称“资储遍于天下”。到唐朝,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在总结历朝历代仓储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仓储管理之制推上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平。宋代以后,历代王朝更为重视粮食储备,公私储粮蔚然成风,并通过垦荒屯田、调整税粮征收政策扩大粮食积累,加大粮仓监察力度,强化粮库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粮食工作非常重视,粮食产量不断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投资兴建了一批苏式平房粮仓,粮食储藏标准化工作逐步深入开展,原粮食部从1955年开始开展的“四无”粮仓活动,在“无虫、无霉、无鼠雀和无事故”安全储粮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四无粮仓”的标准及相关规定,之后进行了三次修订,使粮食的安全储藏保管得到了保证,全国出现了大批的“四无粮仓”,减少了粮食储藏的损失。还先后发布了《国家粮油仓库机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粮油仓储方面的管理办法。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家粮库和地方粮库的粮仓类型主要为混凝土筒仓、混凝土房仓、砖房仓、土圆仓及粮袋垛等,民间粮仓仍以土圆仓、房仓、柜、箱及粮袋垛等为主。改革开放后,政府非常注重对国有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改造,粮食仓储条件逐步改善。我国粮油储藏标准化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原粮食部、商业部组织国家最粮食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一方面根据粮油储藏设施和技术的发展,原有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等进行了完善、修订;另一方面制定出台了配套的粮油仓储技术和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发布了《储粮虫霉鼠雀防治办法》、《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行)》、《“四无粮仓”和“四无油罐”的若干规定》、《“四无粮仓”和“四无油罐”评定办法》、《?“四无粮仓”和“四无油罐”评定办法?的补充规定》、《国家粮油仓库管理办法》、《国家粮油仓库仓储设施管理办法》等多个粮食储藏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规范。这些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的实施,使粮油安全储藏得到了保证。 20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迎春机械厂、庆安钢铁厂等相继开发了波纹板装配式金属筒仓;1984年,安阳利浦筒仓工程公司从德国引进利浦筒仓技术并开始生产与组装。从此,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两种金属储存仓型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且具备了数百个规格,累计建造仓容超过700万m3。 1998年、2000年与2001年,我国政府利用国债资金先后三次大规模投资建设了一批设备先进与技术含量高的粮食仓储设施,使国家储备粮库总库容达500亿kg,并拥有了一批5亿kg以上仓容能力的大型库点。长期以来因仓容不足影响粮食流通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为粮食的安全储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还兴建了一批与粮库相配套的铁路专用线和铁路罩棚仓,发展了相当数量的火车散装车厢等。在采用了低温储粮、环流熏蒸、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等四项新技术,配备了相应的储粮设备,国家粮食局组织有关专家在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使用验证的基础上,对几项粮食储藏技术规范修改完善成为粮食行业标准,主要有《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在广泛推广实施后,对保证储备粮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还有一些原国家粮食储备局等部门发布实施的有关粮食储藏技术规程等正在逐步由试行、修改完善转化为行业标准之中,主要有《粮油储存判定规则》、《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浅圆仓储粮技术规程》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仓储设施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国不断加强同国外的技术合作交流,通过引进、消化,自主开发了一批先进、实用的储粮技术及配套设备,并进行推广和产业化应用。除了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粮情监测和谷物冷却等常规储藏技术进一步提升外,“十五”后期,低温储粮和气调储粮等绿色环保型技术在国家大型粮库得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其中,玉米真空干燥技术、太阳能低温储粮技术、霉菌监测技术及微生物活性快速检测技术等也都有较大的突破,储粮整体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粮食仓储上的成功应用为实现粮食仓储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支撑。 2.国外粮食储藏情况 相较我国的国家储备、地方储备和农户自储的储粮系统,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 美国的粮食储备是通过商品信贷公司(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CCC)的企业进行的,该公司受政府的委托,负责全国范围内的两级储备粮的管理,一级是国家储备,由政府委托商业信贷公司来完成,二级是农场主拥有的储备,即由政府向农场主支付一部分储存费,使农场主暂时把收获的粮食储备起来,等待有利的销售机会。近年来一级储备逐渐减少,而二级储备粮量则不断增加。农场主参加储粮必须与商品信贷公司在各地分支机构签订合同,商品信贷公司按合同规定的数量向农场主支付储藏费用和低息,只有当市场粮价高于政府规定的销售价并报政府,得到批准后农场主方可出售储备粮。 加拿大联邦政府以及各省政府对谷物业不是直接管理,而是通过农业部门对谷物业进行扶持,主要做法是提供技术、信息和财力的支持,同时引导生产者根据国际需要的变化调整结构,积极扶持出口来发挥作用。加拿大对谷物公司经营谷物的粮库有严格的审批条件,《加拿大谷物法》规定,申请经营粮食的条件是:最先必须有公司注册条件,申请人打算使用的仓房要适合谷物储藏和装卸,粮食的类型、状况、配套设施必须符合条件,申请者能够提供基本的技术服务;其次申请人应提供经审计的财务证明,即申请人必须有一定的财力,并要以保证书、保险或其他方式提供足够的担保,粮仓储存的谷物都必须全额保险。加拿大粮食管理具体操作者系农村收购站、粮食中转站、粮食终端站。这三级粮食作业单位全部归私人所有,并实行自由经营,自负盈亏。 欧盟的粮食储备体系由三级(即收纳库、中转库、加工厂原料库)所组成。欧盟一些粮食主产国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这些产粮大国,粮食储备量都很低,他们生产的粮食主要靠世界市场来吸收大部分余粮。例如,阿根廷粮食储备量仅占世界储备量的1%,加拿大粮食储备量也仅占世界粮食储备量的5%,澳大利亚粮食储备量也仅占世界粮食储备量的3%。 巴西政府避免国家粮食库存过多,把粮食库存量确定在全国一个月的粮食消费量,巴西每年粮食储备量也仅占本国产量的2.6%。 法国的粮食购销、出口、粮价均由农业部所属国家粮食局(Office National InterG-professionnel des Grandes Culture,ONIGC)负责。法国政府规定,经营粮食者必须有储存设施(如仓库、搬运、烘干、杀虫、通风设施)和安全检测设备,经营者必须保证粮食储藏质量。 德国的粮食管理主要由德国农业市场管理局负责,其主要任务是保障供应,储备和调拨粮食、饲料等货物,并为改善市场流通、探索和试验新方法进行系统管理。英国、瑞典都设有负责粮食管理的政府机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本国粮食政策的协调、制定和实施,对粮食流通进行行政管理;二是负责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贯彻和农业补贴的落实。 日本政府对国家储备粮的管理高度重视,称储备粮为政府米。储备粮数量的确定,按照日本近15年中最大欠收减产量的2倍作为储备量,如最多的1年欠收0.75Mt,储备总量为1.5Mt。目前,日本的国家储备粮为1.5~2Mt,2000年库存1.72Mt,其中政府库存1.62Mt,民间库存0.1Mt,每年购销0.5Mt,4年全部轮换1次。 日本国家储备粮由各地粮食事务所管理。仓库由财政出钱修建,储备粮全部储存糙米,实行15℃低温或20℃准低温储存,仓库空调用电实行国家最低价格,约为市价的1/4,国家粮库可对外储存,收取费用。日本大米的价格由其营养成分确定,国家储备粮最长储藏4年,为了减少粮食品质下降,大米全部采用低温储藏,糙米采用准低温或低温储藏,并定时检测大米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粮食储藏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6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