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本书编写组
页数:180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00335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在与理论是否高深与新颖,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教师们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获得真实有效的经验与反思。本书侧重于探讨教育创新与课堂优化设计,从真实可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教育的真知。
目录
第一章 教育需要创新
第一节 教育的人本化
第二节 教育的人性化
第三节 教育的博爱化
节教育的个性化
节教育的法制化
第六节 教育的服务性
第七节 教育的公平性
第八节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课堂优化设计概述
第一节 优化教学的六个转变
第二节 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
第三节 优化备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四节 教学是一门艺术
第五节 教学是一种创造
第三章 做好教学备课
第一节 优化教材的钻研
第二节 教学资料的利用
第三节 多渠道了解学生
第四节 优化教案编写
第五节 优化说课技术
第四章 优化课堂教学
第一节 课堂教学概念
第二节 教学目标优化
第三节 教学内容优化
第四节 课堂导入优化
第五节 “讲授新课”优化
第六节 法与手段优化
第五章 课堂管理的优化
第一节 课堂教学管理观念
第二节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三节 不良纪律行为管理
第四节 结课的技能
节选
一般来说,在上述5个标准中,6岁以上儿童应至少符合1条;7~12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2条;13~18岁的孩子至少应符合3条,否则就是社会化不足。社会化不足,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孤家寡人,不善于与人交往。这个标准不仅对未成年人适用,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据报道,武汉市某初中一名教师邀请“尖子生”介绍经验时,遭到家长们的婉拒,理由是“现在的学生竞争这么激烈,不希望别人掌握自己孩子的‘学习法宝’”。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联想到某大学附中-实验班,班上每周都要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学生们将自己的“学习法宝”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有了这种交流,学生们的关系融洽,学习兴致高涨。每年不到高考,这个班上总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提前迈入名校大门。由此可见,学会分享、善于协作不仅是取得更大进步的好途径,也是在激烈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有效方法。 那些拒绝让自己的孩子把好经验与别的孩子分享的家长,是否把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忘了呢?这样教导孩子,即使孩子再优秀,也永远学不会融入集体,反而变得自私而狭隘,短视而功利。事实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该忘记教育的功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心智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只认分数的机器。教孩子如何变得心胸豁达、乐于分享、善于协作、具备团队意识、富有责任感,为他们将来学会立足社会、成就事业打下良好基础,这些远比单纯的成绩重要得多。 西方有学者发现,有关行业的成功人士,当年他们上学时,成绩在班上并不是数一数二的,他们的成绩往往是在第10名左右。西方一般是“小班制”,一个班30个左右的学生,“第10名”并不特别冒尖。 美国学者对3000名中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每5年回访1次,共回访了12次,也就是说,这项研究前后历时60年。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在校成绩的好坏与其将来发展成就的大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自“素质教育”提出后,我们一直在思考何谓“素质”?有些学校有几个学生会绘画,有几个学生爱好音乐,或者有几个学生会踢踢足球,因此就说“我们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好” !我们是什么什么的特色学校!“每逢上级行政部门来检查评估、兄弟学校来参观考察,总少不了要让这些学生出来露一手。其实,这都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这样的学校充其量只是“在某些方面有特色”,而不一定是特色学校。况且,这些学生会那两下子,很大程度上是“家教” 调教出来的,可我们很多学校总是“贪功”,掠人之美。 这些姑且不论,还是回到素质教育的话题上来。所谓素质,它应该是对人的发展具有普遍适用的能力。比如说,“坚韧不拔的毅力 ”这一条,就是人的素质,任何时候,遇到困难,它都可以起作用。你爱好足球,是素质吗?总不能说一碰到困难,就拿出足球来踢,踢着踢着困难就解决了。爱因斯坦曾经解释过“素质”,尽管彼素质非此素质,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路的参考。他说,当人们把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东西都忘记了以后,剩下的就是素质。 当前,我们在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时,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昨天的知识与明天的事业的矛盾 课程是人类昨天知识的结晶,教材是人类昨天知识的载体。有哪门课程、哪本教材能够反映明天的知识?没有,也不可能有! 在社会缓慢发展时期,在人类过着悠闲生活的时候,这个矛盾不甚突出,但在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代,这个矛盾就显得非常明显了。 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无法反映明天的知识,但至少要反映一些“今天”的东西,否则教育如何“面向未来”?一些中小学“早读”,就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有些学校每天给学生一道共同的家庭作业,那就是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做好补充“今天”知识的工作。德国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过去以教材为世界,今天以世界为教材”。这不是绕口令,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教育理念的一个深刻变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