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作富 黄京平
页数:67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02965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立足于法科教育的一般规律,坚持刑法学是由实定规范、实务经验与学理诠释共同构筑的部门法知识体系的立场,对刑法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刑法基本规定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全书按照中国刑法典的规定,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立足于刑法学的通说,介绍了基本原则、效力范围、犯罪论、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犯罪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刑事责任、刑罚论等基本刑法理论知识,各论部分对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各个犯罪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本次修订,结合刑事立法、司法实践及刑法理论的发展,既完整体现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法的修正内容,又及时反映了教材第六版出版之后司法解释的近期新规定,以及指导性案例和非常不错司法案例明确的司法规则,同时对教材的原有部分争议问题进行了修改,或者补充了需要阐述的相关内容,使本教材更适合于《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之后的刑法教学使用。
作者简介
王作富,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顾问,中国刑法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顾问。兼任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名誉教授等。出版著作几十本,主要著作有:《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刑法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华法学大辞典·刑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目录
第一章 刑法概述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第二节 刑法的创制和完善
第三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节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四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第四章 犯罪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概念
第二节 犯罪构成
第五章 犯罪客体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种类
第三节 犯罪对象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危害行为
第三节 危害结果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第七章 犯罪主体
第一节 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第三节 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第四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第五节 单位犯罪
第八章 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第二节 犯罪的故意
第三节 犯罪的过失
第四节 犯罪的目的与动机
第五节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第九章 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
第一节 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概述
第二节 正当防卫
第三节 紧急避险
第十章 犯罪停止形态
第一节 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第二节 犯罪既遂
第三节 犯罪预备
第四节 犯罪未遂
第五节 犯罪中止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形式
第二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和刑事责任
第三节 共同犯罪与身份
第十二章 罪数形态
第一节 罪数判断标准
第二节 一罪的类型
第三节 数罪的类型
第四节 法条竞合
第十三章 刑事责任
第一节 刑事责任的概念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实现过程
第十四章 刑罚概说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
第二节 刑罚的功能
第三节 刑罚的目的
第十五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第一节 刑罚的体系
第二节 主刑
第三节 附加刑
第四节 非刑罚处理方法
第十六章 刑罚裁量
第一节 刑罚裁量概说
第二节 刑罚裁量的原则
第三节 刑罚裁量的情节
第四节 刑罚裁量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第十七章 刑罚裁量制度
第一节 累犯
第二节 自首和立功
第三节 数罪并罚
第四节 缓刑
第十八章 刑罚执行制度
第一节 减刑
第二节 假释
第十九章 刑罚消灭制度
第一节 时效
第二节 赦免
第二十章 刑法各论概述
第一节 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第二节 刑法分则的体系
第三节 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
第四节 刑法中的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
第二十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一节 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
第二节 危害国家安全罪分述
第二十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第二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
第二十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第二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三节 走私罪
第四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五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六节 金融诈骗罪
第七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八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九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二十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一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
第二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分述
第二十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一节 侵犯财产罪概述
第二节 侵犯财产罪分述
第二十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
第二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三节 妨害司法罪
第四节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第五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六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七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第八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九节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第十节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第二十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一节 危害国防利益罪概述
第二节 危害国防利益罪分述
第二十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一节 贪污贿赂罪概述
第二节 贪污贿赂罪分述
第二十九章 渎职罪
第一节 渎职罪概述
第二节 渎职罪分述
第三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一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概述
第二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分述
节选
第七版修订说明
刑法学是由实定规范、实务经验与学理诠释共同构筑的部门法知识体系。刑法学教材的编写应当服从法科教育的一般规律,并努力寻求对自身特质的充分发掘与恰当表达。自1999年初版以来,作者在教材的历次修订中始终关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变动和刑法学理的发展,及时追踪刑事立法(包括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刑事政策的调整及其所带来的具体司法规则的变动。依照惯例,对本次修订,作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对法学教育的论述为指导,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充实,对教材有关叙述作了细化、完善。
第二,根据新近刑法规范的变化,检视新旧规范的价值传承与技术关联,对教材所涉规范变动的内容进行了系统修改、必要补充。主要体现在:根据刑法立法内容的调整,即主要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完整体现立法新增规定、条文修改的变化;根据司法解释或规范文件的最新变化,对作为教材有机组成部分的刑事司法规则,及时进行必要的更新;鉴于案例规则实际上成为司法规范的重要渊源,指导性案例和其他权威司法案例已经对刑法规范的细化、充实产生实质影响,本教材更加注重将案例规则融入刑法学理的阐释,以客观反映司法实务对刑法学理发展的实质推动作用。
第三,刑法学理的丰富、发展,不只是理论自身演绎的过程和结果。刑法学理只有在与实定规范、实务经验的良性互动中,才能逐渐完善、取得进步;而且,影响刑法学理发展的实定法秩序,不限于实体法领域,理应还包括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结合、共同调整的刑事法律秩序。所以,从刑事法律整体秩序的层面或角度阐释具体的刑法学理,一直是本教材努力的方向。此次修订在这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努力和积极尝试,例如,结合2018年《刑事诉讼法》新规定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及相关司法解释的细化规定,对刑事责任的特征、根据和实现等问题,做了新的、富有特色的理论探讨。
第四,本教材的初版撰写和历次修订工作,始终是在新中国刑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王作富先生的主持下进行的。王作富先生领导的编写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使本教材获得了多项荣誉: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评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列入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等。为使本教材有序传承、持续创新,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提议,并与王作富先生共同商议确定,自第七版修订始,逐渐引入年轻学者或实务专家加入写作团队。新增的修订作者,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毕业的法学博士,他们或者在原作者的指导下参与教材修订,或者与原作者共同完成修订工作,或者辅助原作者从事教材修订。相信这种充实编写团队、师生共同修订的方式,能使本教材保持既有的质量,获得更新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