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学军
页数:46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02906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隶属于“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自1990年出版以来因优良的品质而多次获奖:版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二等奖,与199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很好教材(一等奖);第二版与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很好教材二等奖。并且随着物证技术领域的发展而不断修订,迄今已是第五版。
本教材共分为8编,分别是“物证技术学基本知识”“物证摄影技术”“痕迹物证技术”“文书物证技术”“化学物证技术”“生物物证技术”“音像物证技术”“电子物证技术”,其下又具体介绍了物证摄影技术、手印物证技术、足迹物证技术、工具物证技术、枪弹痕迹物证技术、笔迹物证技术、印章印文物证技术,爆炸、纵火物证及其鉴定,泥土、玻璃、纤维物证及其鉴定,毒品、毒物及其鉴定,血痕及其鉴定,声纹物证技术、图像物证技术等内容,计有34章。
作者简介
李学军: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教研室主任、证据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物证技术学概述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特点、种类及一般处理原则
第二节 物证技术和物证技术学
第二章 物证技术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物质可分性原理
第二节 物质交换原理
第三章 物证技术中的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
第一节 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概述
第二节 同一认定、种属认定的基本形式和类型
第三节 同一认定与种属认定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的科学基础
第五节 同一认定、种属认定的方法和步骤
第二编 物证摄影技术 第四章 物证摄影概述
第一节 物证摄影的概念、作用和特点
第二节 物证摄影技术原理及主要配光技术
第五章 物证摄影技术
第一节 常规物证摄影技术
第二节 特种物证摄影技术
第三编 痕迹物证技术
第六章 痕迹物证技术概述
第一节 痕迹与痕迹物证技术
第二节 痕迹鉴定的程序
第七章 手印物证技术
第一节 手印的特性、分类及作用
第二节 手掌面皮肤花纹
第三节 现场手印的寻找、发现
第四节 现场手印的记录、提取
第五节 手印的显现
第六节 样本手印及手印鉴定
第八章 足迹物证技术
第一节 足迹的概念、形成、分类和作用
第二节 足迹的特征
第三节 现场足迹的寻找、发现和提取
第四节 足迹鉴定
第九章 工具痕迹物证技术
第一节 工具痕迹的特点及作用
第二节 工具痕迹的形成与种类
第三节 工具痕迹的现场勘验
第四节 现场工具痕迹的分析
第五节 工具痕迹鉴定
第十章 枪弹痕迹物证技术
第一节 枪弹痕迹物证技术概述
第二节 枪弹及枪支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
第四节 现场枪弹痕迹物证的勘验及分析
第五节 枪弹痕迹的鉴定
第十一章 其他痕迹物证技术
第一节 车辆痕迹物证技术
第二节 整体分离痕迹物证技术
第三节 牙齿痕迹物证技术
第四编 文书物证技术
第十二章 文书物证技术概述
第一节 文书物证和文书物证技术
第二节 文书物证技术的类型和作用
第三节 可疑文书的勘验、提取和送检
第十三章 笔迹物证技术
第一节 笔迹及其鉴定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笔迹特征
第三节 伪装笔迹及其特征
第四节 笔迹鉴定及笔迹样本
第五节 笔迹鉴定的基本步骤及主要内容
第十四章 伪造、变造文书物证技术
第一节 伪造文书和变造文书的概念及区别
第二节 伪造文书的常用方法以及伪造文书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伪造文书的检验
第四节 变造文书的常用方法以及变造文书的主要特点
第五节 变造文书的检验
第十五章 印章印文物证技术
第一节 印章印文及其常见伪造手法、特点
第二节 印章印文的鉴定
第十六章 文书物质材料及书写工具鉴定技术
第一节 文书物质材料及书写工具鉴定概述
第二节 文书物质材料的检验
第三节 文书字迹的书写工具鉴定
第十七章 文书制作时间鉴定技术
第一节 文书制作时间鉴定概述
第二节 文书制作时间的鉴定
第十八章 其他文书物证技术
第一节 打印文书的检验
第二节 静电复印文书的检验
第三节 被损坏文书的检验
第四节 被涂抹文字的显现
第五节 抑压文字的显现
第五编 化学物证技术
第十九章 化学物证技术概述
第一节 化学物证的概念及种类
第二节 化学物证技术的任务和作用
第三节 化学物证的发现和提取
第二十章 爆炸、纵火物证及其鉴定
第一节 爆炸与燃烧的概念
第二节 炸药与可燃物质
第三节 爆炸、纵火物证的收集
第四节 爆炸、起火情况的分析
第五节 爆炸物证、纵火物证的鉴定
第二十一章 泥土、玻璃、纤维物证及其鉴定
第一节 泥土物证及其鉴定
第二节 玻璃物证及其鉴定
第三节 纤维物证及其鉴定
第二十二章 塑料、橡胶、油脂、涂料物证及其鉴定
第一节 塑料、橡胶的鉴定
第二节 油脂物证及其鉴定
第三节 涂料物证及其鉴定
第二十三章 毒品及其鉴定
第一节 毒品概述
第二节 常见毒品简介
第三节 毒品鉴定的一般方法
第二十四章 毒物及毒物鉴定
第一节 毒物概述
第二节 毒物鉴定
第三节 氰化物、乙醇中毒的鉴定
第四节 亚硝酸盐中毒的鉴定
第五节 砷化合物中毒的鉴定
第六节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鉴定
第七节 生物碱类药物中毒的鉴定
第八节 有机磷类杀虫剂中毒的鉴定
第九节 一氧化碳中毒的鉴定
第六编 生物物证技术
第二十五章 生物物证技术概述
第一节 生物物证概述
第二节 生物检材的发现、提取、包装、保存和送检
第二十六章 血痕及其鉴定
第一节 血痕的肉眼检验
第二节 血痕的预试验
第三节 血痕的确证试验
第四节 血痕的种属认定
第五节 人血血型的检验
第六节 血痕的 分析
第二十七章 精斑、唾液斑和毛发的检验
第一节 精斑的检验
第二节 唾液斑的检验
第三节 毛发的检验
第二十八章 生物物证的 分析技术
第一节 的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
第二节 的多态性
第三节 分析技术
第四节 分析技术在办案中的应用
第二十九章 植物物证检验技术
第一节 植物物证检验概述
第二节 植物物证的检验
第七编 音像物证技术
第三十章 音像物证技术概述
第一节 音像物证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音像物证的种类及音像物证技术的任务
第三十一章 声纹物证技术
第一节 声纹物证基础知识
第二节 声纹鉴定
第三节 说话人鉴定
第四节 声纹鉴定的样本提取及说话人鉴定意见的种类
第五节 语音人身分析
第三十二章 图像物证技术
第一节 图像物证技术概述
第二节 图像处理
第三节 人像的鉴定
第四节 车辆或物品图像的鉴定
第五节 图像的原始性和真实性鉴定
第八编 电子物证技术
第三十三章 电子物证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电子物证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第二节 电子物证技术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十四章 电子物证的发现、提取和鉴定
第一节 电子物证的发现和提取
第二节 电子物证的鉴定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第五版说明2014年8月22日,被关押8年且被4次判处死刑的念斌,最终获得了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无罪判决。随后,该案被《人民法院报》编辑部评选为2014年度人民法院十大刑事案件。站在证据法学视角不难发现,这是一件离不开物证及其鉴定意见的刑事案件:能够证明被害人的致死原因和作案人的投毒方式、毒物来源等关键中毒事实的核心证据,是相关的理化物证及其鉴定意见。诚如学界、实务界专家普遍所言,该案件系“疑罪从无”之理念、“有效辩护”之制度在我国共同落地的成果,但从本质上看,念斌最终能获自由身,实应归功于我国2013年1月1日方建立的刑事专家辅助人制度――如若不是辩护方的专家辅助人从根本上挑战并推翻了控方的重要指控证据之一,即从死者的心血、尿液中检出氟乙酸盐的鉴定意见,裁判者难以作出因“疑”而从“无”的裁判,辩护律师更难实现“有效”辩护!可以说,念斌案以及之后的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等,使物证及其鉴定意见在诉讼中的证明价值更加受到重视,物证技术学这门学科也相应更为普通高校法学院(系)所关注:当下,司法证明早已步入以科学证据证明为主的时代,我们不能忽视和轻视物证及物证技术在诉讼中的功用,要关注和重视对法科学生有关物证技术学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传授和培养。而这种格外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尤为突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前身)便将侦查学教研室更名为物证技术学教研室,并在法学本科生中开设“物证技术学”这门必修课,招收物证技术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因为那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便深刻知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证在诉讼中出现的概率将越来越高,所蕴含的证明价值亦将越来越大。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更明了,物证与人证不同,其“哑口无言”、难以自我言说而需经有专门知识之人的“解读”才能发挥其证明作用的特点,固然要求有专门的高校培养专门的人才去从事物证的“解读”即物证鉴定工作,但物证以及物证鉴定意见最终还是要回归法律语境,在司法舞台上,由包括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在内的法务人员通过对物证及其鉴定意见的审视和评判,将其证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了解并知悉物证的发现、收集、提取、鉴定等技术知识,以便更公正地解决各类纷争,显然是未来法务工作者的第一素养,也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培养学生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教材是教学培养的基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直重视《物证技术学》教材的编撰及更新。1990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就出版了第一版《物证技术学》,并不断根据相关基本理论、原理、技术、方法的进步和成熟而进行着修订,而2011年9月出版的第四版《物证技术学》还被北京市教委授予了“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证书(2013年)”。此后近九年来,物证技术学的相关理论及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故也到了对该教材再次修订,以反映最新成果,让法学人才培养能够与时偕行的时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于2017年率先在普通高校法学院中成立了未来法治研究院,尝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科技与法律有机融合。但纵然如此,我们也依然强调对传统的科技+法律之成果即物证技术学的关注,而且《物证技术学》第五版的修订工作被纳入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项目,这使我们有动力、有决心通过努力与创新,进一步完善新一版的《物证技术学》。具体说来,与《物证技术学》第四版相比,《物证技术学》第五版既有“坚守”也有“突破”。其“坚守”在于,仍以培养具有法学专门知识与物证技术专门知识的综合素养人才为目标,主要针对普通高校法学院(系)本科学生编写,因此,还是强调物证及相关技术的基础性、相对全面性及连贯性,同时,尽可能反映相关技术的先进性;全书语言简朴、通俗又不失规范。其“突破”在于:首先,从内在逻辑关联性出发,第五版教材将之前“从头至尾”共计24章的知识内容,以“编”的形式分成了八个版块:以物证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为起点,以物证摄影这一通用技术为过渡,将实务中最为常见的六大类物证的相关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编撰。这种以“编”带面的撰写方式,更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证技术学的整体架构及相关的知识。其次,第五版教材新邀请了一些学者及实务专家对原有教材的相关内容,如物证摄影技术、痕迹物证技术、音像物证技术等,予以了修正和更新。再加上其他内容,第五版教材不仅是面向普通高校学生的法学教材,还可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务工作者理解并掌握诉讼中与物证有关的技术或专门知识的读本,更可成为我国警察院校或政法院校培养物证技术专门人才的重要参考资料。再次,受篇幅限制,第五版教材虽未过多涉及一些物证新技术的具体细节,但诸如大数据鉴定、书画司法鉴定、人脸识别技术等内容,仍在相关章节中有所提及。这对于学生们接受新技术、形成新思维均有所帮助。最后,第五版教材以编为单元给出了“问题及思考”,便于学生们掌握相关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作者写作时参考的主要文献供学生们课外阅读并学习。此外,对于第四版教材的部分内容,即本版的第一编“物证技术学基本知识”、第六编“生物物证技术”等,第五版教材进行了调整;对于第四版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表述等,也作了修改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