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上、下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研究”系列丛书)

封面

作者:黄念然 著

页数:73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102201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化、时代化、实践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论证了这一建构过程的三个基本逻辑环节:一是探索与坚持。即通过艰苦的译介与努力的传播,学习、宣传、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武装文艺工作者的头脑,并在理论探讨与文艺实践中以正确的态度加以坚持和运用。二是结合与转化。即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原理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突出强调它对中国文情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并实现理论风格的空间转换和理论应用的时间转换。三是发展与创新。即基于对文艺实践的深度追问,对文艺理论的批判性改造,不断践行文艺实践及其理论探讨的历史性反思,不断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

黄念然,男,1967年生,湖北黄冈人,现为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成果:出版《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现代阐释》《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中国文论的近现代转型》等著作。先后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月刊》等十几种重要、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近3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独立主持的课题: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和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艺结构思想研究”;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文论批判性研究”;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与研究”子课题“民国文学话文献整理与研究”。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化、时代化、实践化和大众化。 本书论证了这一建构过程的三个基本逻辑环节:一是探索与坚持。即通过艰苦的译介与努力的传播,学习、宣传、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武装文艺工作者的头脑,并在理论探讨与文艺实践中以正确的态度加以坚持和运用。二是结合与转化。即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原理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突出强调它对中国文情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并实现理论风格的空间转换和理论应用的时间转换。三是发展与创新。即基于对文艺实践的深度追问,对文艺理论的批判性改造,不断践行文艺实践及其理论探讨的历史性反思,不断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目录

总序
上卷
导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概述
编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萌芽与确立
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早期译介和传播
节 早期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第二节 进步文艺社团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传播
第二章 左翼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初步实践
节 “左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活动
第二节 “左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第三节 左翼文艺运动五大批评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设
节 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吸收
第二节 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实践
第四章 革命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节 的“清醒的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
第二节 冯雪峰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
第三节 茅盾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
第四节 周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第五节 胡风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第五章 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节 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二节 “民族形式”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
第三节 “文艺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
第四节 两个方向的树立:延安文艺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探索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典范形态
节 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文艺思想
第二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与“权”
第三节 作为“中国形态”之典范的文艺思想
下卷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展与变异
第七章 “十七年”:主流文艺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改造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巩固
节 主流文艺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改造
第二节 苏联文艺理论模式的引进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补充和推进
第四节 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第五节 文艺思想的宣传、阐释与实践
第八章 破与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血脉的接续
节 现实生活与文艺创作关系问题的中国化探索
第二节 人性和题材问题的中国化探索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变异
节 斗争哲学与“”文艺批评
第二节 “”时期文艺批评话语的基本特征及其运作方式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变异性表现
第三编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实践
第十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学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节 文艺与政治关系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二节 “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关系”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三节 “形象思维”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第四节 “文艺批评标准”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十一章 新时期文学理论自主性的追求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节 “文学的主体性”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活动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十二章 社会文化转型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节 “人文精神”讨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第二节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十三章 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节 “文化转向”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第二节 理论创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实践
附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研究的回顾
后记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上、下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研究”系列丛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82204.html